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吉康说历史 2023-02-24 15:34:01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出自《水浒传》

这是改变宋江命运的两句话,此时的宋江,也终于下定决心:要像偶像黄巢那样,改变这个不公的江湖!

宋江

神秘的“黄巢”

历史上对于黄巢的评价却总是褒贬不一,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黄巢做的事情,是颠覆那个时代认知的,是平常人无法理解的。我们先不评价黄巢这个人到底是伟大的农民起义的带头人,还是凶狠残暴的匪首,单单就黄巢的起义行为,竟然使得一个在中国盘踞将近600年的毒瘤消失了,这实在是让人非常震惊的,那么这件事情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黄巢起义

“毒瘤”--病源在哪儿?

要想了解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古代的为官入仕制度说起;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对各朝各代的影响最为深远广大,而古代的仕途道路明显也借鉴了儒家的思想作奠基。

例如,在科举制度颁布之前,中国一直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选取人才,那便是“举孝廉”,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推举有孝道的和清廉公正的人来做官,实则还是靠有权利有地位的人来举荐,这个制度看似给了普通百姓更多做官的机会,实则上藏了很大的水分。

举贤不避亲

因为没有特别规定不可以举荐自己的亲人,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偏向于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通通推荐入朝为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混乱的局势。为争权,各党羽招募自己亲信入仕,而真正有实力、有远见、有声誉的下层人,永远被避之门外!

“毒瘤”扩散--苦的依然是老百姓

如果君王清明公正,那么百姓的生活还不会太难过,但是如果君王昏庸无道,那么百姓的生活将会非常难挨,利益和好处将会一直偏向于上层的那些人,老百姓们什么也得不到。

即使后来君主及贤臣们察觉到了推举制度这项弊端,颁布了新型的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依靠自身努力考试就可以换取功名,但是真正受益的百姓还是微乎其微。因为读书本就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但是这种制度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设立,自然不会理解。

而畸形的制度下必有藏污纳垢之处,污垢随着臣子的野心,社会的动荡也变得愈来愈多,黄巢便是出现在这么一个时期。

安史之乱,产生的蝴蝶效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兴盛的一个时代,昔日大唐盛世,而晚唐凄凉,到了唐玄宗时期,君主只知享乐奢靡,而臣子心怀不轨,安禄山与杨国忠手握重权后妄想将唐玄宗取而代之,由此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禄山潜伏多年,手上握有不少权力,所以在战乱爆发之后,安禄山迅速果断的占领了多处有利位置,逼得唐玄宗只能东躲西藏,一边逃亡,一边寻求庇护,虽然最终这场叛乱被平压了,但是晚唐已经变得残破不堪,污秽丛生,朝廷已经无力主持公道,他们甚至自身难保,所以在这样的情势所逼之下,普通人也开始站了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没有活路,才会起义

黄巢便是出现在这个时候,黄巢本身的家境并不错,可以说是相当富饶,而且黄巢起义之前以走私贩盐为生,他的这个特殊职业已经显露出他与旁人的不同,贩卖私盐在当时可是违法的行当,不仅胆大还要心细,处处小心。黄巢既然能靠走私把家业支撑起来,足以见得他的本事。

黄巢

但其实黄巢年轻时也是想要做一个本本分分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然而生活的残酷使得他清醒过来,他打破了制度的约束,开始贩卖私盐。

后来晚唐的衰败,地方官员的贪污使得私盐贩子王仙芝深感命运的不公,率先发动了起义,来对抗晚唐的压榨,很快,此起彼伏,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反抗,起义,而黄巢也是这时候跟着起义的。起初,他加入王仙芝的队伍,黄巢的不凡使得王仙芝去世之后,他成了接班人。

黄巢起义

大抵是因为晚唐的世道实在糊涂,百姓们都奋起反抗,一度攻打到了长安,晚唐的都城,然而黄巢也忘了自己的初心,手握权力的人又终将被权力所吞噬,黄巢的自大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所以很快黄巢的起义也失败了。

起义虽败,好在“毒瘤”已除

虽然黄巢起义时暴虐无道,误杀了许多豪绅与朝廷官员,但是误打误撞之下也激起了朝廷对读书人的重视,黄巢起义像是乱世之中的一颗炸弹,激起了无数水花。在晚唐之后,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国分距盘旋,更加需要势力的辅佐,所以他们纷纷拉拢读书人,有谋略的文人在任何地方都是香饽饽,因此,身居底层的老百姓也有了获取功名的机会。

可到了八股文鼎盛时期的清朝,当朝者乾隆却说,把读书人按到书桌前钻研章句,他们才不会异想天开!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