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都之选,朱元璋为何选择南京,而不是北京和凤阳?

吉康说历史 2023-03-05 22:38:03

古代每一任君王,对京城的选择,都非常重视。这不仅意味着有个国家的初始积淀,更是在天下大定时,皇帝的宏图大业得以延续。“两都一京”是即新奇又独特的历史格局,出现在了洪武初年,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有时代的大背景渊源影响。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为何停滞迁都

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最重要的就是首都的确立,也是外交国与国认知最重要的标签,也是历代帝王祈愿子孙长治久安。本就应该在明朝建国初期就该定下来的都城京师却一再的迁延不决。

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一代枭雄,更是在建都事宜上迁延达十余年之久,最终,这位皇帝将国都选择在了折中的南京。而这一慎重的选择对明朝的发展,政治、文化、军事、交通、文化、资源脉络等等都产生了极其有意义的影响力。

南京 明城墙

凤阳明中都遗址在安徽被发现后,立马引发了民众再一次对明朝开国皇帝重要性的思考与探究,为何他踌躇不定,对迁都的犹豫究竟是为了什么?

朱元璋对于北京的选择与不舍之情

元朝时代,元大都是最著名的城市了,就是咱们现在的北京城。这里地域险要,拥有着雄伟的地势,北部连接着朔漠,南边紧连着江淮龙盘虎踞之地,是作为有个国家之都掌握南北要塞极其重要的地方,并且具有多方好处。

率领着北伐大军打败元朝主力的徐达,猛烈攻克了元大都,皇帝朱元璋更名大都路为北平府,这就意味着在中原统治的蒙元少数民族覆灭了。朱元璋欲建都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南开封城。开封承载了八朝孤都,北宋时期就建都汴梁。

徐达画像

徐达攻克了汴梁城后,开封正式被朱元璋统治了,为应对北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军事战略中心。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创立明朝,并创建了摄人心魄的口号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记,救济斯民”

朱元璋意识到建都汴梁获利众多,曾在北宋都城的开封,可以唤起强大的民族荣誉感与归属感,汉民揭竿起义掀翻北元统治,对北伐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朱元璋开始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政治、经济、人口的激增。蒙元的速速败退让朱元璋始料未及,而蒙元在面对大势已去的局势选择了弃都撤离故地漠北草原,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明蒙对立的局势变革,收复中原故地,北扩统治疆域,随着局势的变革,开封不再是讨伐蒙元的一线后,朱元璋又开始了对当下局势的思考和判断。

汴梁城

连年的多方讨伐征战,导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南北经济实力悬殊,重建都城耗资巨大,不足以支撑后续发展,汴梁为北京建立国都的思考就被搁置了,北京在洪武十一年改名开封府,彻底的在名义上被罢除了。

朱元璋建都凤阳的初心始末

明朱元璋的老家在凤阳,洪武二年朱元璋对大臣建言的都城选址都不满意,有意于凤阳,刘基并没有被朱元璋的帝威吓倒,而是直接戳穿了很多朱元璋对家乡夹杂的私人情感,这对朝局不利。朱元璋对此置若罔闻耗资巨大的大兴土木,决意在故乡建中都,并建皇陵,建构一个福地。

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是促使他最后决意巨大凤阳的关键因素,富贵还乡,让社会底层拼搏出来的他光耀门楣。朱元璋深信风水,思想的把控,兴建中都政治目的强烈,对明朝的巩固,以及对接下来收买淮西集团大有益处。对初期追随他起义,最终创立明朝的大部分臣子是凤阳出来的,需要进一步巩固朝臣的忠心,夯实他们明朝的根基起着重要的作用。

凤阳城

凤阳的地理位置缺陷在营造中都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依山傍水的地理也确实符合风水学说,但是周边地域延展性并不开阔,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一个国家对都城的建设要求。臣子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大惊失色,不论怎么挪动迁移,终究受限于先天地理位置的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朱元璋放弃了建中都,南京为最后的落脚地。整体来说,从积极上看,凤阳都是有缺陷的,人口不足,经济贸易支撑,灾害频发,水路不易,人口再迁移,再好的政策都弥补不了地域缺陷的影响,造成后患无穷。

洪武八年朱元璋祭祀请罪,态度诚恳,意识到了都城自己的私心对于都城建立造成的不堪影响,刘基的所奏,朝臣纷纷进言,重要得出是朱元璋心意的转变,长此下去对国家经济的损耗,不利于天下的稳定,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日子也会是造成不稳定的隐患。最终朱元璋放弃的历时6年的中都大工程,意识到了建都凤阳的失误决策。

确立南京为京师是众望所归

京师的归属最终到了南京,这座古老的城都,又名建业、建康、金陵等。它的地里位置可说是绝佳,产粮富庶,交通往来便利,有水的地方有财,河流甚多,同时山脉横亘,并有长江天堑可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是兵家帝王群雄必争之地。

朱元璋三次进攻集庆终得成功,后自立吴王,刘基选址南京,话说一直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才正式下旨确立改南京为了京师。从始到终,南京被占领开始算起,到最后被确定为京师,时间前后迁延了近长达22年之久,其中的消耗、损失、纠葛大大的影响了明朝的发展与进步。

南京城

随着唐宋历久以来的经济中心南移,一直到了元末明初阶段,这个的整个发展南京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城镇。经济大臣邱濬说的天下的财富均出自于东南位置,而金陵,就是南京为其会。这就道出了南京作为经济大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政治的稳定,同时需要大力经济的支撑,南京就为朱元璋的没错奠定的经济的基石。南京的气候温润,交通发达,经济的繁荣让总量成了富庶繁盛之地,也有利于朱元璋对朝政的稳定祥和,并衍生出来了最为成熟的统治秩序。

南京的确立,一方面在地域上有了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增加了赋税,在稳定上贡献了安定祥和之气,在民生上其乐融融适宜居住,不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是明智的选择。相比于北方因连年征战,造成的贫瘠,民力还没有恢复到位,再添压力重担,劳民伤财,矛盾激化早晚出现,那样就得不偿失了,秦始皇、隋炀帝就是最好的例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爱民如子,方是大道,朱元璋的这一选择对明朝的发展进了一步。

朱元璋对于放弃凤阳的原因

朱元璋对于放弃凤阳,确定南京建都并不是特别满意,前后就花费了多年时光。究其原理,这里面有四层原因。

凤阳古城

第一就是南宋、南朝、都是在南方定都,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一隅,他们的政权多数只占到了半壁江山,最终落得了个灭亡的结果。这对于信奉风水学说的朱元璋来说,重蹈覆辙的命数是他不能接纳的结果。

第二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偏南,北方以蒙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军事实力势力依然较强悍他们的狼子野心从未断过,对大卖场的敌意犹在,不可不防,而南京对于北方的掌控鞭长莫及,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地域少数民族的南下侵略,会造成大患。

第三是拖拖拉拉多年的明朝定都事宜,一直都是悬而未决,朝臣们各持己见,不能够达成统一思想,朱元璋也是在各方面的权衡利弊之下,举棋不定,不能痛快抉择,也是朱元璋的心头大石。

第四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填湖而建,地势下沉、山势高低不一,让本就深信风水之说的朱元璋更是堪忧。只能说你是在那个东西选择南京是最佳的选择,后来朱元璋的想法顾虑被证实,想想困扰朱元璋的迁延也是无奈之举,只能顺势而为了。

朱元璋是个谋略家,在最罢建中都凤阳后,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内心演经开始布局南京的发展建设。他全方位的下令改建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例如太庙、社稷坛、大内宫殿等等修建的设施,都做了重要的指示。朱元璋之所以重要做,就是为了绵延不绝的明朝世代传承下去,子孙昌茂,明朝可以走向千秋万代之繁盛,对于出生贫瘠的朱元璋来说,他的爱惜民力之情,朴素之意都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作词之举也是为了达成美好的大明朝溯源。

朱元璋画像

洪武二十八年,詹事府丞杜泽就对京师南京做了溢美之词的赞许,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南京,一方面赢得了朝臣们的认可,同时也契合了当时明朝的内外诗句的复杂性,不论是从军事、政治还是收复人心角度去看,都是兴盛大名重要的举措,众心所向,南京为京师,极其符合当时的形势发展。

总结

兜兜转转最后朱元璋还是将建都选择在了南京,这里有无奈,但是作为重要的政治决策,在那个当下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个皇帝,在做决策这件事儿上,朱元璋是对的,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作为帝王太多情感用事是不被允许的,他能做的就是理智的选择南京作为大明的京师,最好的判断。

明成祖朱棣的“靖难”成功,明朝帝都变成北京,南京就演变成了“陪都”。朱元璋当初对明朝的担心是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变化。南京确实无法全部控制住北方疆土的风险。唐朝以来经济彻底完成了南移,北方少数民族的微信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纵使一代开国皇帝都无法扭转的历史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朱棣虽然做到了缓解,也是隔靴搔痒,并未根除。

南京古城

而明朝独特的“两京一都”以北京为主、南京和凤阳为辅的独特格局的最终确立和形成模式,是由你朱军掺杂的个人情感和特殊的偶然因素发生,但是终其关键作用,说到底还是大明代自从建国以来,明朝面对的是种前所未有的客观事实形态:。明朝建国以来就是南北社会的经济发展极度的不平衡,军事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差距太远,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在接下来的明朝发展中,明朝迁都事宜从未停歇。

1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