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300万,投降280万”,法国为何能在二战后成为常任理事国?

漫步心灵田野 2025-02-18 14:24:18

1945年2月,二战的阴云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迅速溃败而消散大半。

但是,一场全新的、计划笼罩全球所有国家的政治风云,在苏联雅尔塔缓缓拉开了序幕。

由被誉为“三巨头”的美、苏、英三国领导人所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强势决定了二战结束后的利益分配并正式决定,将建立一个普遍的国际组织,用来维持新确立的国际秩序。

1945年3月,由中、苏、美、英四国发起,向反法西斯同盟递送了关于“召开联合国会议”的邀请。

然而,当几个月后的旧金山会议落下帷幕时,除了中、苏、美、英四个联合国发起国外,一直被诟病“投降”的昔日强权帝国法兰西也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作为号称出兵300万抗击法西斯,却在与德国开战后仅一个月便投降了280万。

这个在宣布全面投降后近乎一夜之间便被拉下神坛的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为何以几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毫无积极贡献的情况下,仍能够在二战后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争到底的自由法国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在此前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的英法联军看来,这将会是德国在西欧战场的折戟之处。

因为在德法交界处,有着一道法国以近乎举国之力修筑了10余年的军事防线——马奇诺防线。

然而,当英法联军仍旧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时,一道比之“德国闪击波兰”更为震撼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德军只用了2天时间便已突进至法国境内。

那道被法国描述为固若金汤般的军事防线,却被德军“犹入无人之境”般轻松越过。

当法国人如梦初醒,惊觉末日即将来临之时,德军已经在曼施坦因的战略下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巴黎。

在德军三线装甲大军的同时进攻下,军事要塞色当、依据天险的防线马斯河相继沦落,在战争打响仅仅5天时,巴黎便已经岌岌可危。

5月16日,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由伦敦飞往法国。

当他得知,号称拥兵300万的法军竟然没有战略预备队时,一时间竟不知该是怒不可遏还是尽显悲哀。

这一次前往巴黎说服法国总统坚决作战是失败的,但是丘吉尔的这次到来,让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军官见到了希望,他就是后来领导着自由法国一直坚决作战的戴高乐。

5月18日,法国总理雷诺将内阁改组为适应的战时内阁,启用一战中的法国名将贝当与魏刚。

就任海陆空三军总司令的魏刚,虽然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但是由于他一直在中东对法国局势不明,加之思想依然固守在一战时的战略上,导致错过了防御德军的最佳时机。

5月20日,魏刚所精心布置的法国新防线,被古德里安轻松突破,德军直逼有着超过30余万盟军团缩着的敦刻尔克。

然而,戏剧的一幕就此上演,德国元首希特勒竟然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导致古德里安错失了全歼盟军大部主力的机会,33万盟军安然从虎口脱险。

敦刻尔克撤退后,面对着英军的抛弃,法国领导高层丧失了最后的斗争之心。

6月13日,丘吉尔最后一次访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游说他们继续战斗,但这一次得到的回应是坚决地拒绝。同一天,法国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在贝当、魏刚等人大谈投降之时,时任国防部次长的戴高乐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与一直提拔自己的贝当决裂,但最终也没能挽救法国的命运。

为了继续与德军抗争,戴高乐只能远走异国他乡,召集法国余下的主战派,建立起了“自由法国军队”。

1940年6月28日,在丘吉尔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对于戴高乐所组建的“自由法国”予以承认。在戴高乐歇斯底里地呐喊中,法国民众逐渐地重新燃起了光复的希望。

1941年,随着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戴高乐抓住时机转战于非洲与巴尔干半岛,为着最后光复法国积蓄着名声与力量。

1944年6月,戴高乐亲自前往诺曼底,站在故国的土地上,宣讲着将会从纳粹手中重新夺回法国。

戴高乐带领着自由法国在各地的转战,虽然使得这个有着“投降280万”笑话的昔日“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在名义上避免了灭国,但实质上对于法国的成功解放并没有太大贡献,其主要还是得益于百万盟军的反攻。

自由法国的奋战到底,给了法国能够在二战之后入局常任理事国的名义与内因,但真正促使其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其实是二战之后的大国博弈。

三巨头利益争夺的“捡漏者”

早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英三巨头就曾因为德国最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而出现过分歧。

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之初,三巨头对于德国最后的处置都有着心知肚明的答案——分割。

但是,在具体的分割方案上,三巨头却都是有着自己不同的打算。在罗斯福看来,应该将德国划分为多个国家或地区,美、苏、英各自掌管一部分。

而丘吉尔,为了能够让大英帝国“体面地下台”,提出了要将德国南部诸省分隔给并入进一个新联邦。

丘吉尔的此番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工业化程度颇高的南方诸省,为普鲁士的新联邦提供技术与武器支撑,进而遏制势态迅猛的苏联。

但是,对于丘吉尔的算盘,斯大林又岂会让其如愿。

面对着丘吉尔的提议,斯大林直截了当地反对:既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摧毁法西斯,那么对于成立新联邦的计划就根本不应成立,而且普鲁士内的军国主义,也必须要得到彻底肃清。

斯大林此番主张,不仅完全打碎了丘吉尔的提议,还想要将整个东普鲁士纳为己有。

由于丘吉尔和斯大林的意见分歧,罗斯福最后只能出面担任苏英的调解员,而德国的分配问题因为斯大林的反对,没有让三巨头达成最终协议。

也正是从德黑兰会议开始,丘吉尔开始着手准备将法国拉入局中以防止在战争结束后苏联所占据的势力过大。

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东线战场本就占据巨大优势的苏联红军在盟军西线对于德国的牵制下更加势如破竹。

眼见着苏联在德国分割划分上更加占据主动,丘吉尔决定将本来没有丝毫存在感的法国推到台前。

但是,对于整个反攻贡献极低的法国来说,在三巨头面前实在是没有丝毫的话语权。

为了能够成功将法国拉入局中,丘吉尔首先找到了罗斯福,希望美国能够和自己一样,让出本国的一部分利益分给法国,进而迫使苏联在德国的利益分配以及日后的世界秩序话语权争夺上,得到新的掣肘。

最终,丘吉尔和罗斯福意见达成一致,在此前已经划定的三分德国势力范围内各自拿出一部分用作法国占领区,进而将德国从一分为三变为了一分为四。

法国这个连首都都曾被德军兵不血刃占领的投降国,捡到了这个大便宜,一跃成为了世界新秩序的制定者之一。

1945年2月,经过多轮磋商,斯大林最终被迫同意让法国参与进来分得德国这块蛋糕。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和议,苏联掌控的德国领土不变,英美各自拿出一部分分给法国,这看似苏联才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但实际上却不然。

虽然此次和议,苏联在德国所分得的利益基本没变,但是按照之前的划分,美英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交涉,

而此后一旦双方有了分歧,美英一定会选择法国作为双方关系的缓冲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美英同盟的割裂,这对于苏联来说绝对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后来西德与东德间的对峙,也恰恰验证了此事。雅尔塔会议的成功也让丘吉尔意识到,法国绝对会是将来在重整世界秩序时,英美的一大利器。

1945年4月底,关于筹办联合国的旧金山会议正式召开。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戴高乐其实一直都反对联合国的建立。

也许是因为当时法国已经丧失了与苏、美、英同台竞技的实力,当丘吉尔将法国重新拉入重整世界秩序的局中时,这一想法也被法国所及时去除。

在旧金山会议上,丘吉尔再次将法国推上台前,提议将法国也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和上一次提议将德国利益分给法国一杯羹只为了牵制苏联不同,这一次丘吉尔提议将法国列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目的除了针对苏联还有美国。

因为美国强烈要求将当时由国民政府掌权的中国拉拢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丘吉尔感到了浓烈的威胁。当时的英国,早已不是曾经睥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只是一个即将落幕的昔日霸主。

在此前德国的利益分配上,美国是因为形势所迫才同意英国将法国拉入局中。而筹建联合国则不同,在这一点上,美国十分地清楚,比起自己昔日的“宗主国”,中国的国民政府才是最坚实的盟友,

由此,丘吉尔才决定将法国再度拉拢进来以防备未来美国调转枪口时能有一个并肩的盟友。

对于丘吉尔的提议,美国这一次并不赞同。然而,美英之间的这个间隙,却让斯大林抓住了机会。斯大林表示,赞同丘吉尔的提议,可以将法国纳入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斯大林的态度,当然并不是因为和丘吉尔结成了同盟,而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法国进入常任理事国,对苏联有利无弊。

在斯大林看来,此次法国进入常任理事国,是美英之间的矛盾初露,为了日后扩大这个矛盾甚至导致其双方决裂,苏联应该支持法国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而更深层的意义,是因为当时法国共产党的势力发展迅速,斯大林甚至觉得日后法国将会成为苏联的一大助力。

为了不和英国过早地翻脸进而被苏联坐收渔利,美国也只能同意法国成为中、苏、美、英外第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纵观法国在二战后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种种因素,其实根本上就是因为重整世界新秩序的美、苏、英三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戴高乐所领导自由法国成功光复法兰西,只是为这一切提供了一个足够冠冕的由头。

不过,虽然法国是依靠捡漏大国之间的博弈,才能在二战后以“投降国”的笑柄重新进入世界秩序的中枢,但是之后法国国力的迅速恢复,甚至很快便将英国都抛掷身后的强大实力,也恰恰证明着,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节点,有且只有法国能够担得起平衡美苏英之间利益争夺的实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