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一:
丰田精准地把握了部分中国消费者的独特心理:雷克萨斯车型,越是加价销售,越能激起购买热潮;反之,若降价销售,反而可能遭遇销售困境。这种心理在部分追求炫耀性消费的人群中尤为明显。他们可能会以加价购买的雷克萨斯车型为傲,对质疑者不屑一顾,强调自己车辆的独特之处,如轴距优势、优雅气质以及所谓的“财大气粗”的象征。他们甚至可能以一些荒诞不经的论点,如发动机能“自产泥浆”或“机油量更多”等,来彰显自己选择的独特性。
同样,购买亚洲龙的消费者也可能对雷克萨斯持有一种仰望的态度,尽管两车在轴距上相近,但雷克萨斯所标榜的“工匠精神”和独家制造工厂的光环,让它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特殊地位。这种对品牌的盲目崇拜,有时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的价值。
丰田的这一市场策略无疑非常成功,它准确地捕捉到了部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与国家的发展趋势相呼应。当雷克萨斯ES200的起售价飙升至50.96万,且提车还需加价10万时,其品牌影响力无疑将再次攀升,甚至可能引发日粉们的狂热追捧。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非所有国民都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追求这种炫耀性消费。因此,将购买雷克萨斯ES系列的人群简单地划分为首富阶级是不准确的。只有当雷克萨斯LS系列等高端车型也能像ES系列一样大幅加价销售时,我们才能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真正壮大起来,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群体。在此之前,我们仍需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不被盲目跟风所左右。
车主二:
在2020年,家父迎来了他的退休生活,同时我们家也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一辆崭新的ES300h。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乘坐的是A6,所以在选车之初,我们的目标其实还是锁定在A6上的。然而,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家人的意见,也意外地受到了家父几位好友的影响。
这几位好友中,有外科医生开着老款RX的,有南方老板曾经拥有过LX570的,还有律师驾驶着IS的。当谈及购车计划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雷克萨斯,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或许正是这种口碑效应,让我们在几天后走进了雷克萨斯4S店。
在店内,我们一眼就看中了新款ES。试驾之后,更是觉得它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虽然当时没有顶配车型可选,但我们购买的次顶配版本也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了。尽管它缺少了一些高端配置,如品牌音响、12.3英寸大屏以及后排的一些便利设施,但整体表现依然出色。
自从有了这辆ES300h,我周末回父母家时都喜欢开着它。它的驾驶体验非常舒适,车内环境和内饰质感都让人印象深刻。在大多数情况下,车内都非常安静,只有在急加速时才会有些许发动机噪声。滤震效果也很棒,侧倾控制得也相当不错。此外,它的油耗表现也非常出色,目前平均油耗仅为5升。
对于ES200我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不做评价。但就我个人而言,ES300h确实是一款好车,完全值得它的价格。
车主三:
在相同的价格区间内,消费者完全有能力选购一辆宝马525。从内饰设计、空间布局到底盘调校,525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与动力表现相近的雷克萨斯车型相比,似乎在直观感受上更具性价比。正因如此,雷克萨斯在某些市场评论中常被指出新车性价比不如宝马,这也是它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
然而,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雷克萨斯车型以其卓越的可靠性和极低的油耗脱颖而出。相比之下,宝马5系车型,尤其是搭载B48发动机的车型,漏油漏水问题似乎较为普遍,这不仅给车主带来了诸多不便,维修起来也相当耗时费力,且成本高昂。面对这样的现实,雷克萨斯的优势逐渐显现,其长期使用下的性价比甚至有可能反超宝马。
我曾对雷克萨斯持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它并非理想之选。但如今,随着对汽车市场更深入的了解,我开始意识到雷克萨斯也有其独到之处。对于那些追求稳定可靠、注重长期使用价值的消费者来说,雷克萨斯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而对于宝马车主而言,漏油漏水等质量问题确实令人头疼,高昂的维修费用和4S店的服务体验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雷克萨斯的市场策略似乎也变得更加明智,即便在某些方面看似性价比不高,但长期来看,其稳定的表现无疑为品牌赢得了更多的口碑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