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之战,汉武帝为何只重用卫青霍去病?看下其他人的战绩就知道

百年战争录 2025-02-18 14:11:58

汉武帝一生醉心于对外战争,尤其是与匈奴的生死对决。然而,当提及汉匈之战的胜利者,多数人只会想到卫青和霍去病。有人质疑,这两位名将的战果是否真的是依靠出色的军事才能,还是更多地依靠背后的汉朝国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汉武帝一朝确实涌现了大批将领,不止卫青和霍去病。飞将军李广、卫青的大舅子公孙贺以及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等,皆是佼佼者。然而,这些将领在对阵匈奴时的表现,却高低不一,甚至不乏败绩连连的尴尬。要想看清卫青和霍去病的真实实力,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这些令人唏嘘的其他将领们的战绩。

首先要提到的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年轻时就以勇猛闻名,早在汉景帝时期已经声名在外。但在汉武帝时代,随着反击匈奴的序幕拉开,却未能完全展现其应有的风采。公元前133年,马邑之围是一次重大的伏击战,旨在围歼匈奴单于主力。李广作为主将之一,没能成功设局,一度无功而返。而在与匈奴的正面对抗中,李广率军一度被匈奴单于主力所覆没,并在获救后险些自杀。这无疑让他的威名遭受到重大打击。数年后的漠北之战,李广再获重用,拼死力战,却因迷路未能及时与主力会合,深感羞耻自尽。

而卫青的亲戚公孙贺呢?尽管他靠近臣之身深得汉武帝信任,但其战绩却同样乏善可陈。在多次出塞任务中,他数次无功而返,未能抓住与匈奴交战的时机。最后的雪上加霜是在漠北之战中,他虽率1.5万骑兵,但未见匈奴影子而平安归来,从此专注朝政,沦为宰相。

同样命运的是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他的名字在汉武帝初期便开始显现。当与匈奴交战时,他的军队不仅大败而归,还遭受重大损失。虽然往后他在卫青麾下表现得力,但独立领军后却屡次迷路,未能扭转败局,最终在末期被腰斩处死。

至于霍去病的手下赵破奴,他在协助霍去病时展现出色,但独当一面时,却在追击匈奴途中屡寻不到匈奴踪影。尽管在攻打西域小国时表现亮眼,但在主要战线上,并未给汉朝带来决定性胜利。

最后再来看看李广利,这位李夫人的哥哥,同样作为汉武帝后期的宠将。他在攻打西域的大宛时,虽动用了大批兵力,但过程艰辛,损失惨重。后期的匈奴战场上,李广利的表现同样频频失误,虽有小胜,但与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相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这些将领的战绩,为何屡屡不济?李广、李广利等人虽有的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总体来看,他们在面对匈奴的韧性和灵活战术时,显得力不从心。那么,是不是只有卫青和霍去病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与匈奴作战的天才呢?从战争结果和他们个人的指挥艺术来看,的确如此。

卫青在第一次与匈奴面对面对抗时,便展示了出色的战术才能,率军奔袭龙城,斩获数百头号敌方将士。其后多次与匈奴迎战,总能以奇兵制胜。而霍去病,则在他的战斗中每每以速战速决知名,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甚至在第一场战斗中,便以仅20岁的年纪斩获河西走廊的赫赫战功,屡次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

汉武帝朝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然而放在具体的将领身上,却未必每个都如卫青和霍去病般战无不胜。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两位名将的卓越指挥和不凡的战术,才让汉朝在对匈奴作战中屡屡告捷。所以说卫青和霍去病是否被“捧”出来,留给后世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令人深思。

你认为,卫青和霍去病是名不副实,还是真正的战争英雄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