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3年,李存勖在诸位将领的劝谏下称帝,沿用唐朝国号,改年号为同光,史称后唐,李存勖便是后唐第一任皇帝。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李存勖便死于叛乱之中。
同光四年,魏博戍卒发生哗变,众人推举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魏州,河北各地也相继发生叛乱,李存勖听闻消息后派大将元行钦带兵讨伐,却接连失利。眼见叛军势大难以抑制,李存勖便想亲自前往讨伐叛军,但却被部下劝阻,只好让自己的义弟李嗣源带着侍卫亲军前往。
待李嗣源行军至魏州城下时,手底下的侍卫亲军却发生哗变并将李嗣源挟持入城。起初李嗣源奋力抵抗,但叛军势力太大,李嗣源一直处于下风。此时赵在礼等人迎拜李嗣源,想要推举李嗣源为叛军首领,李嗣源不肯,但是又无法改变现状。身边人劝说李嗣源说可以暂且归附,待日后见到李存勖时再当面解释,李嗣源这才勉强答应。
就这样李嗣源与叛军合众的消息传回了李存勖身边,李存勖命人亲自前往汴州抑制叛乱,但效果甚微,汴州很快也失守,李存勖的部下也大多丢下李存勖而走。到了四月,李嗣源已然攻入京城,李存勖岌岌可危,此时尚且能够救援李存勖的就只剩下身在蜀地的儿子李继岌。
同光三年时,前蜀在荒唐皇帝王衍的统治下已然腐朽不堪,李存勖便任命自己的儿子李继岌为主帅,郭崇韬为招讨副使领兵6万前往平定蜀乱。李继岌虽为名义上的主帅,但实际上一切军政号令还是由郭崇韬做主。战役之初李继岌只有不到10天的军粮,如果不能急速拿下前蜀,必然会是一场硬仗,可腐朽的前蜀看到李继岌的军队时竟然一触即溃,导致各部都望风而降,因此李继岌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前蜀,此时加上归降的前蜀军队,李继岌拥军已然10万人。
平定前蜀之后李继岌便计划着班师回朝,但郭崇韬认为蜀地刚刚平定,各地还有盗匪在虎视眈眈,如果没人接手蜀地,将来势必盗匪兴起作乱,便决定等待孟知祥前来接手蜀地后再班师回朝,李继岌没有反对。然而宦官李从袭、向延嗣等人早已对郭崇韬心生不满,便趁机告诉李存勖说郭崇韬想留在蜀地坐大,李存勖猜疑郭崇韬,便下令调查他,如果郭崇韬谋反的话就杀掉他,宦官怨恨郭崇韬,便不加以调查说服李继岌诛杀了他。
郭崇韬死后,李继岌这才下令回朝,可行至中途,手下的先锋康延孝却叛变,占据汉州,李继岌只好发兵讨伐,在平定叛乱后大军再次出发,行至武功时却又接到了李嗣源叛乱的消息。李从袭劝李继岌驰趋京师去救援李存勖,李继岌便当即行军至渭河,准备渡河,但西都留守张抃却将桥梁毁掉,李继岌大军皆不能渡河,找不到渡河办法的李继岌只好沿着河往东走,但到达河南岸时,部下听闻了叛乱的消息,皆溃散而逃了。
李继岌知道大势已去,便与部下李环说:“如今我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你应该杀了我”,李环不忍看到李继岌的面首,李继岌便面朝榻而卧,李环从背后用力勒死了李继岌,李继岌一死李存勖最后一点救援希望便也损失殆尽。
而就在此时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也举兵叛乱,率兵攻入兴教门,李存勖率众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流矢击中面门而亡。
李存勖死后,其余儿子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嶢也皆在动乱中不知所踪,后来义弟李嗣源入主京城,并在李存勖灵堂前继位,是为后唐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