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跷的亡国:汴京陷落之前,北宋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百年战争录 2025-02-17 15:11:48

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由于哲宗没有子嗣,宰相章惇建议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或立长弟申王赵佖。然而,向太后表示反对,认为赵佖有眼疾,同时自己也无子,以此为由,坚定支持立哲宗的次弟端王赵佶为帝,最终,端王赵佶顺利登基,即后来的宋徽宗。

一位不爱江山爱艺术的皇帝即位后,本该展示其对于国政的热爱。然而,从政事上看,徽宗并非完全无为。他上任后努力调和新旧党争,试图纠正宋哲宗时期激进的政策,广泛启用旧党人士。然而,朝廷内权力斗争依旧激烈。向太后的干预让本就年轻的宋徽宗始终无法掌握实权,这令他苦恼不已,但迫于孝道和现实,他只能忍耐与调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向太后去世后,宋徽宗反而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启用新党,推动变法。兴办崇宁兴学,废除科举和恩荫,改由官学选才。官学不仅教授四书五经,还包括书学、画学、算学、医药等科目,甚至还为寒门子弟提供资助。这一改革打破了士大夫对教育和官职的垄断,提高了官员质量。

徽宗在位期间,又推行公田法,清查土地,收归超过地契的土地,为国家收入做出重要贡献。然而,这一政策触动了土地主大夫阶层的利益,自然引来无数攻击与诋毁。尽管如此,北宋在宋徽宗的治理下,经济反而获得短时期的繁荣,史称“丰亨豫大”。

宋徽宗不仅在国内推动大规模变革,在军事上也采取行动,对外推行积极进攻策略。他加强对西夏的攻击,通过城堡推进战术,颇具成效。然而,真正改变北宋命运的是北伐辽国。宋徽宗借助女真实力攻克燕云十六州,暂时性的成就令宋徽宗感到无比自豪,但这也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然而,随着宋徽宗对艺术的沉迷和对朝政的疏忽,北宋内部问题愈加严重。徽宗过度信任蔡京、童贯等人,他们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导致贿赂盛行、政治腐败。徽宗虽执政有聪明才智,但这一系列硬性政策加剧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满,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反对声浪之强,甚至迫使徽宗不得不向民意低头,将部分反对者逐一打压。

根本问题在于,宋徽宗治政方式缺乏长远规划,而主要依赖短期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虽能在短期内成效显著,却在长远的动荡局势里,竞无还手之力。这一治策给北宋的政治体系带来了短暂的稳定,但未能经受住更严峻形势的考验。

1126年,金国在击败辽国后,确定北宋为下一个目标,再次南下,直抵汴京城下。宋徽宗在这一年决定禅让,赵桓即位为钦宗。但这显然不能阻止金军的攻势。内外勾结之下,金军势如破竹,汴京迅速陷落,北宋灭亡。

此后,随着金兵南下和北宋高层内部矛盾激化,汴京陷落。从燕京至汴京,金军打破了北宋防线直达开封,时长之快速令当时人士大为震惊。这背后正是熟识地理环境和实地人带路的结果。结合北宋朝廷内部消息的通达使金人如入无人之境,加上开封有人迎接金军进城,大宋倾刻瓦解。

金军俘获的皇族被带回金国,宋徽宗与钦宗作为人质自此开始了屈辱的生活。经过一系列内部清洗,张邦昌、李邦彦等人控制局势,但民间不满仍旧高涨。最终,宋高宗赵构在文官的护持下建立南宋,北宋历史就此谢幕。

这一系列事实揭示了北宋内部的复杂政治斗争和外部军事压力之间的关联。徽宗的政策尽管带来了短期经济繁荣,但忽视了社会基层和军队的真正需求,忽视了对权力的控制,使得对外敌变得毫无防御能力。北宋的灭亡,并不是单纯的外部军事打击,更多是内部的自我分裂与失德。 北宋的灭亡,表面看是敌军南下的结果,实际上是内部权力斗争无序,社会矛盾累积,政策短视的必然。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