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古人常说"宁死不屈",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历史上敢于直面皇权,宁愿牺牲性命也不低头的人不是没有,可要说到最狠的,非方孝孺莫属。

诛九族,已经够可怕了,可他却被活生生加码到了“诛十族”!杀了七天七夜,才把人杀完,场面之惨烈。
而更离谱的是,这一切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他“嘴太欠”,喜欢抬杠!他到底做了什么,竟然把自己和十族人全都送上了绝路?

比皇太子还厉害
方孝孺从小就不简单,才华远在同龄人之上,对知识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求,仿佛书本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方孝孺的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从小就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
在方孝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书。方孝孺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父亲见儿子学习刻苦,进步神速,心中欢喜不已,更是尽心尽力地教导他。
他的聪慧和勤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人们都说他是"小韩愈",这评价可不是乱叫的。
明朝大儒宋濂收他做学生后,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宋濂专门让自己的老学生们和这个小师弟比试,结果谁都比不过他。

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还专门问过宋濂:"我儿子朱标和方孝孺比,谁更聪明?"宋濂想了想说:"方孝孺能排第一。"这话差点没把朱元璋气死。
宋濂本是当朝重臣,他的判断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清楚地看到,方孝孺的才华远在皇太子之上,这个年轻人将来必定不同凡响。

而朱元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方孝孺的非凡才华。
方孝孺的聪明才智不仅令宋濂赞叹,就连其他大儒也对他刮目相看。当时的文坛早已惊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大家都在谈论这个来自乡野的奇才。
有人甚至预言,方孝孺将来必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一代文宗。

这人不简单
1382年,25岁的方孝孺第一次见到朱元璋。年轻人不怯场,说起治国之道头头是道。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心想这人有点东西。不过朱元璋没有马上重用他,反而说:"这么好的人才,留给我儿子用吧。"
朱元璋的决定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深意。他知道方孝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也清楚这个年轻人的性格不合自己的口味。

方孝孺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不讳,这在朱元璋看来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但是,如果把方孝孺放在皇太子身边,让他辅佐未来的君主,那就另当别论了。朱元璋相信,方孝孺的才华和忠诚必将成为皇太子最坚实的后盾。
方孝孺为人耿直,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诗词歌赋,整天琢磨怎么治国。他过日子也简单,该吃吃该睡睡,从不讲究。

有一次他被人诬陷,朱元璋二话不说就放了他,可见多看重这个人。方孝孺的为人处世让朱元璋非常欣赏。
在那个权谋纵横的年代,能够坦荡磊落、不阿附权贵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方孝孺虽然才华横溢,却从不居功自傲,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
即使被人诬陷,他也不为自己辩白,而是坦然接受一切。这种胸怀和气度,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

地位一路高升
朱元璋临死前特意交代,一定要重用方孝孺。
朱允炆继位后,对方孝孺也是信任有加。作为一个新登基的年轻君主,朱允炆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辅佐。
而方孝孺无疑是最佳人选。他博学多才,又忠心耿耿,无论是治国还是读书,都能给朱允炆以莫大的帮助。

方孝孺也不负所托,竭尽全力辅佐年轻的皇帝。他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为朱允炆排忧解难;他在书斋之中手不释卷,为朱允炆解疑答惑。
方孝孺的忠诚和才华,让他成为了朱允炆最信任的臣子。在朝廷里说一不二,地位那叫一个高。

方孝孺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朝中大臣对他无不敬重有加,就连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也不得不对他俯首称臣。
方孝孺的名字,成为了朝野内外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人们交口称赞他的才华,敬佩他的人格,无数年轻人都把他视为偶像。

可惜好景不长,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了。
朱棣的谋反让方孝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要尽忠职守,辅佐朱允炆平定叛乱;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方孝孺最终选择了前者,他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朱允炆一边,为捍卫皇权而奋斗。

方孝孺为朱允炆出谋划策,想尽一切办法来对抗朱棣。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那些平日里被他压在身下的大臣们,此刻也不得不俯首听命。
方孝孺的智慧和勇气感染了所有人,大家都坚信在他的带领下,一定能够打败朱棣。
然而,朱允炆却没有方孝孺那样的胆识和果断,面对朱棣的步步紧逼,他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时机。最终,朱棣还是攻破了京城,朱允炆也在乱军中不知所踪。

死也不写
朱棣进了南京城,第一个就找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在读书人中名气大,想让他写诏书支持自己。
谁知道方孝孺却穿着孝服就来了,见面就哭,说朱棣不是个东西。朱棣强忍着怒火,想要笼络这位大儒。
他知道方孝孺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自己的皇位就坐稳了。然而,方孝孺却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死不屈。

朱棣想尽办法来说服方孝孺,他先是许诺高官厚禄,又是威逼利诱。但方孝孺就是不松口,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朱棣的所有要求。
朱棣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派人把方孝孺抓起来,关进大牢,想用酷刑来击垮他的意志。
但方孝孺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在狱中写下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檄文,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朱棣的暴政。

朱棣强忍着气说自己想学周公辅政。方孝孺当场怼他:"那成王呢?"朱棣说朱允炆自焚了。
方孝孺又问:"那让他儿子当皇帝啊?"朱棣说太小。方孝孺继续问:"那让他弟弟当啊?"朱棣没话说了,只能说这是自家事。
朱棣没想到一个书生竟然如此强硬,他气得七窍生烟,但又无可奈何。

他知道如果处置不当,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反弹。于是,他改变了策略,想要收买方孝孺。
他许诺给方孝孺一个三公的高位,让他辅佐自己掌管天下。但方孝孺却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朱棣的诱惑。他说自己宁可饿死,也不会屈从于权势。

七天七夜,杀了整整十族
朱棣被方孝孺的倔强彻底激怒了,他勃然大怒,下令要诛杀方孝孺的九族。
但方孝孺岿然不动,他大义凛然地说:"就算诛十族,我也绝不屈服!"朱棣闻言更是怒不可遏,他下令抓捕方孝孺所有的亲朋好友,一个不留。
刽子手们如狼似虎,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捕,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襁褓中的婴儿,都无一幸免。

整整七天七夜,鲜血染红了南京城的每一条街道。无数无辜的生命惨遭杀戮,他们的哀嚎声响彻云霄,但却无人敢出面阻止这场屠杀。
方孝孺的哥哥闻讯赶来,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提笔写下一首诗,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随后,他毅然走向刑场。

而他的妻儿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他们手牵手走向河边,纵身一跃,就这样以死明志。
他们宁愿殉节,也不愿苟活在朱棣的暴政之下。整整十族千余口,就这样惨遭屠戮。朱棣以为这样就能吓倒天下人,但他错了。
方孝孺及其亲人的悲壮事迹,反而成为了历史的丰碑,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方孝孺就这么走了,他和他的亲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宁折不弯"。
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当了皇帝,才给方孝孺平反。有人说他太傻,为了一个皇位之争害死那么多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建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