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宋代人,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均有不小贡献,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诗经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虽是对古书的注解,但有他的独到之处。像孔子说的“述而不作”,其实在“述”的过程中不自觉就“作”了。
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晦庵是朱熹的号,他的谥号为文,世称朱文公,也有称朱夫子,可见其地位。他不是以诗词闻名,但诗词对古代文人知识分子来说,似乎是他们的基本功,兴之所至,也会用诗来抒发。朱熹的诗一般富有理趣,一起来欣赏他三首小诗,都是七言绝句,很简单却意味深长。
第一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般人对这首诗应不陌生。该诗表面的意思是写春景的,春天散步至“泗水滨”,发现焕然一新的无边春光,到处都是春天的元素信息,很容易感受到春风的真面目。
其实就按一首写景的诗理解也是极好的,不过说它是有更深层意思的人,理由也充足。当时是南宋,诗里的“泗水滨”这个地方在金人的统治区,朱熹应该没有在那里“寻芳”。更关键的一点是这个“泗水”在山东境内,流经孔子的家乡曲阜,“泗水滨”为孔子当年的讲学传道之地。
所以有人解释说,寻芳泗水滨是指探索追寻儒家经典,若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境界,就会觉悟到到处都是春天般的美好景象。有个典故成语叫“如坐春风”,比喻和品德高尚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其熏陶。这首诗里的“识得东风面”,可指是深切地领会到了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思想。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说法,未必作者就是此意。即便不是这种扯到儒家的解释,单论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尤其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它本身就具有哲理。可表示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事,不那么斤斤计较纠结,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第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得这首诗应该是有选进语文教材,非常流畅的一首诗。由题目可知是作者看书学习时的一点感触,哲理意味比较明显。字面意思同样是写景物,一片清澈如镜子的池塘。“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如许,如此、这样。
这片小池塘为什么能保持如此清澈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不断有新的活水流进来。作者可能在说明,一个人只有不间断的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头脑才不会浑浊,不会退步、枯竭老化,才能像这片池塘一样保持清澈,清醒。这首小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道理浅显易懂,值得我们体会。
第三首:劝学诗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很明显是跟学习有关的,也有珍惜时间之意。学习这件事是如此,年纪越小,学东西越容易越快,而且有的是时间,这时间不用来学习用来做什么呢。年纪越大,所要面对的事情越多,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学新的东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都是此意。
“池塘春草梦”是一个典故,《南史-谢方明传》,这位谢方明的儿子惠连,才十岁就能诗会文的,他的同族兄弟谢灵运经常夸奖他。说: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谢灵运有次写诗,一天也没有灵感,写不出来,做梦梦到这位惠连,醒来就写出一句“池塘生春草”,感觉很妙,他说:此语神功,非吾语也。
这句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被称赞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这里朱熹活用这个典故,再次表达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年华可能如同一场梦,所以要加倍珍惜。
这三首诗比较美的句子:“万紫千红总是春”、“天光云影共徘徊”、“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以上就是朱熹三首有哲理意味的小诗,都是比较通俗的字眼,很容易背诵下来,记在心中,熏陶一下,说不定在某个时候能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