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鸡娃工厂"批量倒闭:中产家庭的觉醒,从给娃“断供”开始

之言聊聊 2025-01-23 21:48:45

相信大家都略有耳闻,在刚过去的2024年里,掀起了一场国际学校的倒闭潮。

7月份,北京房山诺德安达学校和深圳著名国际学校厚德书院接连倒闭。

8月份,北京市顺义区芳草外国语学校和成都外国语学校仁寿校区倒闭。

9月份,深圳龙华诺德安达学校也倒闭了。

这些知名国际学校给出的倒闭原因,几乎都是运营情况不理想和生源不足。

在此之前,国际学校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中产家庭。

为了让孩子能继续保持“中产阶级”,甚至实现阶级跃迁,许多中产家庭热衷于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

然而,近年来,“留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留学”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有绝对的竞争力。

这让许多中产家庭的父母产生一种想法:留学的费用不如给孩子在国内买套房来得实际。

中产家庭的觉醒,从给娃“断供”开始。

高昂的“鸡娃”费用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

在“鸡娃”的风潮下,网友们将这句话与时俱进地改写为“娃不鸡,不成器”。

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鸡娃”指的是父母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此获得好成绩。

城市越大,“鸡娃”的现象就越突出。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全国养娃成本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和浙江,分别为101万、93.6万和85.5万。

然而,这些只是平均数据,实际“鸡娃”费用只多不少。

上海一位有着两个女儿的家长分享,仅仅一个暑假,孩子的辅导课和兴趣班费用就达到了8万元。

除此之外,如果再给孩子报国际学校,每学期的学费就超过了10万元。

以深圳厚德学院为例,国际部的学费为117500元。

越来越高昂的“鸡娃”费用,并非一般的中产家庭负担得起的。

教育支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每个中产家庭都有这样的期盼,被“鸡”大的孩子所获得的薪酬,肯定远远超过“鸡娃”的费用。

然而,严峻的就业环境却打破了中产家庭的“幻想”。为了“鸡娃”,许多家长砸进了几百万,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被“鸡”的娃,从小到大有上不完的辅导班和兴趣班。

当其他小伙伴假期去玩时,被“鸡”的娃只能待在房间里写堆积如山的作业。对于孩子来说,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有位博主拍视频说,自己父母砸了几百万,送我去英国留学。留学归来,发现每月的薪资只有几千。

我粗略地算了一个账,这一辈子的工资,都抵不上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投入。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付出-回报失衡”,指的是高努力付出与低回报之间的失衡。

比如,个体认为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回报却少之又少。

当个体发掘付出与回报失衡时,一方面,会产生不甘、颓废等负面情绪感受,另一方面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当努力得不到与之匹配的回报时,就不愿继续为之付出努力。这也是“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之中盛行的原因。

“抱持”教育: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给娃“断供”。既然“鸡娃”无法让孩子出人头地,不如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毕竟,长时间处于“被鸡”状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心理医生表示,“鸡娃”就像是“揠苗助长”,看似会让孩子在取得优异的成绩,但长期来看,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孩子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失去自我,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心理创伤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20世纪英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曾提出“抱持(Holding)”的概念,来形容亲子之间最好的一种相处方式。

温尼科特认为,最好的教养方式,就是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

“抱持”的关键在于,父母会为孩子“兜底”,但对孩子的选择与决定不做过多的评价与介入,也不会贬低和限制。

就像父母教孩子骑自行车时,只需要在快跌倒时扶住孩子,把控方向和速度的永远只有孩子。

总而言之,正如纪伯伦所说:“他们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我们的爱,却不是我们的想法。”

当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放弃“鸡娃”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0 阅读:0

之言聊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