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去世,在病榻上,他面容憔悴,但还是交代妻子曹秀清:“我死以后,你哪里也不要去,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杜聿明的遗容照被摄影师镜头捕捉并保存了下来,在照片中,他静静地躺着,面容安详,仿佛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烦恼。
照片背后的故事却远非如此简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大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陪伴在侧,其他子女因种种原因未能赶来,这不禁让人感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在生命的尽头却显得格外孤独。

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击败,他自己也被俘虏,此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战犯生涯,直到1959年才获得特赦。

这是1949年,杜聿明被俘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穿着粗布棉衣,头戴厚厚的棉帽,完全没办法把他联想成国军的高级将领。
此时的他正在被两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押送,只见他灰头土脸,一脸沮丧,他那复杂的表情中有着一丝不甘和对今后命运的担忧。

当杜聿明在战场上不幸被俘时,他的妻子曹秀清还在上海,完全不知道丈夫的情况,她非常着急地向国民党的人询问丈夫在哪里,可得到的消息却是杜将军已经被杀了。
这个消息对曹秀清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让她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但幸运的是,命运并没有一直这样对待曹秀清,后面还有转机。

1949年5月初,上海即将迎来解放的曙光,就在这时,一个神秘人物来到了曹秀清的住处。
他带来了一份蒋介石的手谕,要求曹秀清带着她的子女们乘坐国民党最后一架离开上海的飞机前往台湾,手谕中还承诺,到了台湾后,会保证他们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学费。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曹秀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不知道丈夫是否真的已经离世,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着想,曹秀清决定带着婆婆和五个孩子搬到台北去住,他们在台北县安了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但是台北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国民党当局颁发的补助金,但这些钱根本不够维持日常开支。
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住,生活过得非常艰难,曹秀清为了赚钱养家,只好出去找工作,最后在一个地方做收发员,但那点工资太少,家里的生活还是很困难。

没多久,曹秀清的婆婆也因为太穷,生病去世了,这让曹秀清一家更加难过。
曹秀清想找宋美龄、张群这些人帮忙,让他们实现蒋介石以前答应过的事,但因为杜聿明以前打仗输了,所以他们并没有给曹秀清提供什么实际的帮助。

在台北的日子里,曹秀清一家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没有放弃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她始终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那段时间,杜聿明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不仅帮他治好了多年的顽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后来,他的女婿杨振宁博士非常厉害地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让大家都很高兴,人民政府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还很贴心地帮助他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女婿杨振宁博士。
这时候,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心里特别想去美国看望自己的女儿,但是,台湾当局也知道了杜聿明还活得好好的。

出于一些他们自己的考虑,蒋介石对曹秀清一家采取了特别的“照顾”措施,也就是说不允许杜聿明的妻子和儿女再离开台湾了。
1958年的某一天,宋美龄出人意料地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邸,说有要事相告,曹秀清满心疑惑地前往。

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女婿杨振宁荣获了诺贝尔奖,这一喜讯让台湾当局改变了态度,终于允许曹秀清前往美国探亲,曹秀清因此感到既惊喜又激动。

但是,他们给了她半年的期限,如果有特殊情况还可以再延长6个月,如果超过时间不回来,就要罚很多钱,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台湾当局不仅不允许她带任何一个子女去,还特意找了两个地位很高的人为她担保。

1959年初,曹秀清踏上了前往美国普林斯顿的旅程,她内心深处已对台湾没有了留恋,幸运的是,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非常贴心,为她成功申请了长期居住证。
就这样,曹秀清在美国生活了整整六年,尽管身处异国,但她心里始终牵挂着远在中国的丈夫,思念之情从未间断。

在管理所工作人员的耐心关怀和教育下,杜聿明的想法和感情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管理所里不仅当上了缝纫组组长,还亲自动手给其他人做冬天穿的衣服,并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为了帮管理所省钱,他主动带着大家用剩下的布头做了好多好多的拖把,管理所的人都很夸奖他。

因为他的思想改变得特别好,所以在管理所里他是最先被放出来的那一批人之一,1959年12月4日那天,他终于走出了管理所的大门,获得了自由。
曹秀清听说丈夫还活着,而且已经被放出来了,她立刻决定要去大陆和丈夫见面,虽然她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让她和孩子们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危险,但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去大陆。

到了北京和丈夫见面后,他们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周总理还亲自和曹秀清握了手,欢迎她回到大陆,她和丈夫还一起游览了祖国美丽的风景。
1978年,杜聿明当选为五届人大代表和五届政协常委,他也搬进了一套四室一厅的新居室。

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在广泛联络海内外的故旧亲朋,为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七十年代初,随着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变得友好起来,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段时期,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博士,这位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连续两年带着他的妻子杜致礼回到中国,探望亲朋好友,并且他们还为大家举办了讲座,向大家传授知识和分享经验。
杨振宁博士一回到中国,就受到了政府的热烈欢迎和招待,他的到来让杜聿明夫妇特别开心,心里也暖洋洋的。

虽然周总理每天都很忙,但他还是特意抽出时间来见见杨振宁夫妇,每次都叫上杜聿明夫妇一起,他们四个人在一起聊天,从科学研究聊到社会问题,再聊到国际上的事情,还有家里的生活。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为生病去世了,曹秀清非常伤心地为他处理了后事,他们的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都回到了国内来吊唁,但他们的其他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台湾。

但令人遗憾的是,杜聿明和曹秀清的大儿子在美国求学时,遭遇了极大的困境,他白天忙于学业,晚上还得打工赚取生活费,经常因为太过忙碌而顾不上吃饭。
为了凑齐高昂的学费,他向远在台湾的母亲求助,但曹秀清自己也是力不从心,她曾尝试向蒋介石求助,希望凭借杜聿明过去的功绩能获得一些帮助。

蒋介石虽然看在杜聿明以前的份上,答应给1000美元,但这笔款项要分两年才能到位,对于大儿子每年3000美元的学费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得知国民党如此冷漠,再加上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艰难,大儿子心中悲愤交加,最终他选择了吃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条路走得让人心痛不已。

5月10号那天,曹秀清心情特别沉重,她给台湾的蒋经国先生,还有黄埔同学会的黄杰、袁守谦、萧赞育他们发了电报。
电报里,她盼着在台湾的孩子们能回来,送送他们的父亲,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怀念。

可是,因为两岸不能随便往来,所以她的儿女们只能在台湾设个灵堂来祭奠父亲,曹秀清心里特别难过和遗憾,因为她记得丈夫临终时说的话,不要她去美国也不要去台湾,所以她一直留在大陆。

1982年6月,在香港的某个角落,曹秀清终于盼来了与三个在台湾的儿女久别重逢的温馨时刻。

二十多年未见,他们四人一见面就紧紧抱在一起,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好像要把这些年积攒的思念和心里话,一股脑儿地通过泪水与拥抱传递给对方。
儿女们看着妈妈满头白发,心里满是心疼,就商量着想接她去台湾生活,好让妈妈享享清福。

可曹秀清却摇了摇头,她舍不得离开这片生她养她的大陆,这里有着她太多的回忆和牵挂。
而且,她还记得丈夫生前对她的嘱咐,要她好好守着这片土地,虽然儿女们孝心可嘉,但她还是决定留在大陆,继续过着平凡却踏实的日子。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杜聿明的后半生2007-09-26

抗日战争纪念网——杜聿明妻子----曹秀清2019-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