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里做科员,整天围着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科长转。
说来也巧,那时候分到我手上的工作,几乎件件都要经过他审批。每次送文件过去,我都得耐心等他慢悠悠地翻看,时不时还要听他讲述年轻时的光辉事迹。
"凯旋,你是不知道,当年我们科室就这么大点地方,一个晚上能处理几百份文件。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写,我经常写到半夜......"
我总是点头附和,心想这位老科长确实是位好领导,对年轻人这么有耐心。可惜马上要退休了,以后怕是很难再看到这样的老同志了。
直到,一份急件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按流程,还是得找老科长签字。可那天他刚好请假回家处理私事,说是三天后才能回来。我犹豫再三,还是拿着文件去找了分管副主任。
没想到副主任看都没看我手里的文件,开口就问:"老张不在?那你直接找新上来的荔科长吧,这事他也能签。"
这一刻原来老科长早就没有实权了,只是因为马上退休,大家给他留了面子而已。
新来的荔科长三十出头,说话干脆利落。看完文件,唰唰两笔就签好了字,前后不到三分钟。
从那以后,整个科室对老科长的态度都在悄然改变。
以前开会时大家还会认真听他讲话,现在都低头玩手机。就连茶水间都很少有人愿意跟他闲聊了,毕竟工作都要找新科长签字,谁还有功夫听那些过时的故事?
我想起了我爸退休前的遭遇。
他在机关干了三十多年,是业务能手,经常加班到深夜。退休前半年,单位给他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领导讲话说他是"单位的功臣",为机关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等他真退休了,打电话约以前的同事吃饭,十个里能来三个就不错了。即便来了,聊的也都是客套话,没一会就散了。
我爸很失落,经常感叹:"这些人当年都是我带出来的,现在都成了处长司长,却连顿饭都不愿意跟我吃了。"
在单位内,地位高低并不取决于你曾经拥有做过什么,而是取决于你现在价值是能做什么。
就像一个公文流转系统,你在哪个节点上,决定了你的价值。一旦离开了这个节点,不管你以前签过多少文件,都与现在的工作流程无关了。
你不是因为有本事能力才留在这个位置上。恰恰相反,是因为你坐在这个位置平台上,才显得有本事价值。
位置决定了你能接触到的资源和信息,也决定了别人需要你的程度。当你还能签字、能办事的时候,自然会有人给你捧场;一旦失去了这个位置,那些曾经的恭维和尊重也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同志退休前拼命向组织靠拢,争取再干两年。不是他们贪恋权力,而是不想过早失去那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
但这种焦虑恰恰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看透单位的本质。
单位就像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当你还在岗位上,就是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退下来,新的齿轮会立即补上来,整台机器依然会有条不紊地运转。
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规律使然。
所以,与其在退休前拼命抓住那点虚无的尊重,不如及早想明白这个道理。趁还在位置上的时候,多帮帮年轻人,多结交几个真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