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永安)铁树,这种在地球上已生存了亿万年的古老植物,原先只在南洋和非洲才能见到。郑和下西洋时,将其根部长出的球芽和顶端开花后留下的种子带回,中华大地才有了这种充满热带气息的树。如今,在黄河以南,到处可以见到它那独特的身影。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铁树了解甚少,有时还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例如,不少人认为,铁树的材质很硬,家中的“铁树砧板”,就是用它的主干制成的。其实,大家所说的“铁树砧板”,并不是用铁树做的,而是取材于来自越南等地的一种麻栎科硬质乔木:紫红杉。
对铁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铁树的质地并不“铁”。如果削去其较厚实的鳞甲状树皮,便会露出雪白而粉嫩的可爱树芯,并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如果把这洁白如玉的稀罕之物,切成小块或薄片,捣烂后,可以滤浆制粉。用它做成的粑粑,比用葛根粉做的粑粑还好吃。所以,在印度尼西亚东边的新几内亚,铁树称为救命树,因为一到灾荒之年,他们就砍倒铁树,取淀粉赖以活命。
那么,既然铁树的质地并不“铁”,人们为何还要将一个坚硬的“铁”字套在它的头上呢?这就涉及中华文化与习惯等问题了。
自打春秋晚期出现炼铁技术后,与金银和宝玉基本无缘的广大老百姓,家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铁器了。
珍贵就得珍爱。于是,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忘不了一个铁字。例如,北方人家中添了个男丁,就会取个“铁蛋”“铁柱”之类的名字。南方人呢,也不甘落后,所以,一到湘潭,就会发现叫“铁球”和“铁光”的人,到处都有。
在生活中,涉及铁的词语就更多了。例如,称好友为“铁哥们”,把法律法规叫“铁律”,把坚决想办一件事叫“铁了心”等。所以,在明朝时就把远渡重洋才移植过来的新树,冠以一个铁字,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儿还要强调一点,在明朝,我国的中医中药事业进入了新一轮鼎盛时期。郑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下西洋时,其中医官就有上百名之多。他们之所以把铁树移植回来,就是发现铁树开花分雄雌。雄花像一只棒槌,直指云天;而雌花呈球状,里面的种子,状如板栗,色如胭脂。医官们分析,这也许对治疗男女疾病有所帮助,于是才动了移植的念头。回国一试,那雄花确实有治疗男性疾病的效果,而美丽的果实,竟是一种保胎良药。当他们再次下西洋时,带回十几株整树和几百个球芽、两百多斤种子。历时几年研究,发现树叶可以治心脏病,树皮可以治皮炎、瘙痒,未取过淀粉的树芯泡酒,可以治风湿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