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圈热议话题不是新款手机、也不是什么新车,而是一连串的“泄密事件”。
前段时间,一位车圈大V陈震提前泄密领克新车信息而收到对方律师函,最终向领克赔偿500万,陈震对此进行了公开道歉,并声明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出现。
然而仅仅相隔二十天,陈震再次泄露了OPPO还未发布的Find N5折叠屏手机,瞬间引发热议。不过这次陈震表示“手机不是我的,没有签过任何协议,只是觉得很薄,于是就拍了张照片发了个推文”,最后被品牌方得知后把帖子进行了隐藏。而OPPO发布声明,要启动内部调查,并将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网友表示,陈震泄密事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当下有OPPO,之前有领克,去年还有意无意泄露小米14相关内容,都是“惯犯”了!不排除是为了博取流量,毕竟粉丝量上千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尤其是非公开信息,都会轻易点燃网友的好奇心。
许多人认为,陈震泄密事件对OPPO或许是一次“顶级营销”,因为OPPO这些年一直努力打破科技创新的界限,塑造更具未来感的科技产品,虽然许多信息并没有公开,但基本能确定亮点很多。而陈震那句“WC,好薄啊”,无疑是这款手机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此之前,根据某数码大V透露,不管是苹果的iPhone17还是三星的S25系列,都有超薄款型号,机身厚度基本能达到5-6毫米。许多人认为,如果自己不突出自己的亮点,许多持币消费者都会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
但如果自己透露一点信息,尤其陈震透露的并不是详细的技术参数,而是“Find N5”的名字和一些模糊的外观描述,这种半遮半掩的方式恰恰能够让公众产生更多的猜测和关注,像是一种“试水”,看看外界对Find N5的反应。
但话说回来,如果是刻意而为之,很可能会给OPPO带来负面作用—管理危机,所以此次泄露事件,大概率不是故意。
其实这种“泄密事件”在科技领域并不罕见,从苹果到三星,几乎每一家大厂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内鬼”事件。尤其是苹果,iPhone16发布后,iPhone17的外壳都有了,因为手机零部件太多,产业链冗长,大多是从供应链泄露而出。
不管是对媒体还是爆料者,一般都能通过泄密事件获得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这种“流量红利”让很多人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比如苹果外壳参数泄露,第三方制造商会根据泄露的信息提前研发模具,待发布的第一时间推出手机壳等相关零配件,短期内就会获利百万甚至上千万,还会影响自身的周边产品的布局。
其次,如果信息泄露导致竞争对手提前布局,很可能会导致数十亿的研发费付之一炬,这是企业难以承受的。要爆料,也是官方进行爆料,所以目的是营销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也是为什么OPPO会对泄密事件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
不过,科技圈的“爆料文化”并不会因此消失,只要有流量和关注,总会有新的“爆料达人”出现。只是,他们可能会更加小心,避免触犯法律的红线。
关于陈震这些的OPPO信息泄密,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