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特别的冤案:五位清朝官员被杀,却由洋人出面平反

纵横五千年 2025-04-06 17:55:26

清朝末年,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制造了一起冤案,五位忠诚耿介的官员被她处死。但这个案件却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非常特别!因为冤案的平反并不是清朝主动进行的,而是在列强的压力之下被迫这么做的,此事还被写入了《辛丑条约》之中。那么,这五位由洋人出面为其平反的官员都是谁呢?

一、五位官员

这五位官员分别是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徐用仪,人称其为“庚子被祸五大臣”。简单介绍一下这五个人的情况。先说许景澄,此人是进士出身,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先后担任驻德、法、荷、比、俄、奥等国家的公使,可以说是当时清朝众多官员中对国际情况了解最多的人。后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吏部左侍郎。

袁昶时任太常寺卿,是五大臣中职位最低的,但名声却是最显赫,原因在于他“性素慷直,无所欺隐”,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徐用仪的官职比较高,时任兵部尚书,还做过军机大臣,为人小心谨慎。上述三人都是浙江籍的,剩下的立山、联元都是北京籍的满人官员,立山时任户部尚书,联元时任内阁学士。

二、得罪权贵

五位大臣被杀,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这就是颐义和团运动。当时,慈禧太后在顽固派载漪等人的忽悠下,想要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于是在1900年五月召开王公大臣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载漪提出的“抚拳灭洋”的主张,遭到了许景澄、袁昶等人的坚决反对,两派发生了激烈地争论。

在之后御前会议上,愚昧无知的慈禧太后居然决定向列强宣战,并且要派兵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自戊戌政变后一直沉默寡言的光绪帝也说话,他反对与各国宣战,并让许景澄“更妥商量”。深知国际规则的许景澄拉住光绪帝的衣服痛哭,结果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斥责。之后,许景澄与袁昶连上三道奏章,但都石沉大海,为国担忧许景澄“数日之内,鬓发尽白”。

三、五人被杀

许景澄、袁昶的言行遭到了顽固派官员的嫉恨,慈禧太后对他们也是深恶痛绝。当时,八国联军已经逼近京城,为鼓舞士气,慈禧太后决定杀掉许景澄、袁昶这两个“主和派”。于是在7月28日,许景澄、袁昶在菜市口被处斩。不久,另外三位反对围攻使馆的官员,即立山、联元、徐用仪也被处死。

虽然杀死了五位大臣,但士气也没有得到鼓舞。相反,五大臣的预见是正确的,这场战争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谈判期间,列强提出了五大臣的问题,迫于洋人的压力,慈禧太后同意为五位大臣平反,并将这条写入《辛丑条约》之中。五位大臣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在狂热喧嚣中保持了冷静,并为之付出了生命,这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1.《清史稿》;2.《义和团档案史料》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