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颁布“退位诏书”,至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终结。清廷的诏书写得冠冕堂皇,“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他们并不愿意退出历史的舞台,一些清朝皇室在此之前组建了宗社党,坚决反对议和。然而,一场刺杀案吓坏了这些人,这才有了清室的退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出身宗室
这位被刺杀的人物是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出身满洲镶红旗。良弼的先祖名叫巴雅喇,是清朝的创建者努尔哈赤的五弟。在清朝建立、入关的过程中,巴雅喇及其子孙立下了不少功劳,后被列入“红带子”的行列。良弼的高祖父也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出名的人物,即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伊里布。
虽然出自爱新觉罗家族,但由于血缘疏远,到良弼出生时,他们家只是成都的一个普通驻防旗人。与那些安于享乐的八旗子弟不一样,良弼学习十分刻苦。1899年,各地挑选青年才俊前往日本留学,良弼被选中了,先后在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3年,良弼毕业归国,进入了北京的练兵处,任军学司监督。
二、从事军事
当时,清朝正在推行“新政”,积极编练“新军”,但又担心军权旁落,于是仿效德国,安排满洲亲贵在新军任职。然而,清朝的亲贵们大多是纨绔子弟,因此品学兼优的良弼自然得到了清廷重视,官运十分亨通。1905年三月,良弼补任军学司副使之职,一度主持保定陆军学堂的校务,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之后,良弼又担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修订法律馆谘议官等职。到了1908年十二月,良弼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职务,出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上负责管理整个禁卫军。第二年,清廷又采纳良弼的建议,仿日本的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宣统帝的叔父载涛虽然是军谘大臣,但他不谙军事,凡事都听取良弼的意见。
三、被刺身亡
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对此,良弼是表示反对的,但也无济于事。袁世凯在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后,立即调冯国璋担任禁卫军统制,而良弼则被夺去军权,改任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满洲这些权贵们善于吃喝玩乐,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全都束手无策。
此时,只有良弼等少数人还算镇定,他与一些宗室子弟组建了“宗社党”,他们“朝夕规画,外联群帅,内安当国,思以立宪弭革命,图救大局,上下皆恃以为重”。另外,良弼在禁卫军中颇有人脉,因此成为清廷最后的依靠。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家门口,被同盟会员彭家珍所投掷的炸弹炸成重伤,不治身亡。临死前,良弼叹息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在良弼死后,宗社党顿作鸟兽散,清廷被迫颁发退位诏书。
参考资料:1.《清史稿》;2.《宣统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