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两党制的国家,即民主党、共和党,现任总统就是来自共和党的。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共和党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创建者曾经担任清朝的钦差大臣,奉命出使欧美等国,最后“鞠躬尽瘁”,死在了异国他乡,被清朝授予一品衔。那么,这位被恭亲王称为“真正的朋友”的美国人到底是谁呢?
一、美国官员
此人名叫安森·伯林盖姆(Anson Burlingame),不过被当时的清朝译为安臣·蒲玲堪,于是就称其为蒲安臣。1820年,蒲安臣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州,后随父母迁居。青年时期的蒲安臣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1848年,蒲安臣投身政治,后来还当选为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
1854年7月,美国共和党成立,蒲安臣也是其创始人之一。第二年,蒲安臣当选为国会的众议员。当时,美国对奴隶制的存废产生了激烈地争论。蒲安臣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甚至准备与另外一位议员决斗,吓得对方认输。1861年6月,来自共和党的林肯就任总统,蒲安臣被任命为驻奥地利公使,不久后改任驻华公使。
二、驻华公使
1862年7月,蒲安臣抵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期间,而且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对华政策上比较柔和,“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也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因此,清朝官员很快就对这位态度与英、法截然不同的美国公使产生了好感。
值得一提的是,蒲安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上,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清朝根本不懂得什么国际法,因此在与外国交涉时经常吃亏。在蒲安臣推荐下,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于1864年在京师同文馆刊行。此外,态度温和的蒲安臣,与清朝官员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关系,恭亲王称其为“真正的朋友”。
三、清朝钦差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任,在总理衙门举行的饯行宴会上,他说了几句客套话,诸如“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蒲安臣)必十分出力”。恭亲王觉着这是一个机会,当时清朝正准备第一次派人出使外国,但却因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而犯难。在恭亲王看来,蒲安臣“处人处事和平,能知中外大体”,是最合适的人选。
蒲安臣接受了清朝的邀请,于是他在1868年2月,率领一个三十人的使团,踏上了前往欧洲各国的道路。作为清朝的钦差大臣,蒲安臣先后到访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在工作上也算是兢兢业业。1870年2月,50岁的蒲安臣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俄国的圣彼得堡。消息传到北京,清朝朝廷下旨“特予一品衔,给恤银万两”。
参考资料:1.《清史稿》;2.《清实录》;3.《中美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