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开出降税条件,中方回应10个字,美财长威胁:应停止贷款

小菲有点烦 2025-04-26 13:01:36

4月23日,特朗普在媒体面前对中美之间的关税再次改口,表示要降低关税,甚至减少的比例可能是一半左右,并且提出相关条件,对于这样的表现,中国方面回应了10个字,只是没有想到,美国财长转身“威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税“过山车”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堪称国际经济领域的“行为艺术”。从145%的“天价关税”到传闻中的50%-65%降税计划,美方的反复横跳让企业叫苦不迭。

不过在4月23日,特朗普表示要降低对中国的关税,不过有着一些“条件”,那就是想要和中国达成相关的协议,非常有趣的是,美国在达成协议这件事情上,还是想占据主导。

美联储2025年4月发布的《褐皮书》显示,全美107次提及“关税”,89次出现“不确定”,这两个关键词如同魔咒,笼罩着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企业被迫缩短定价周期、增加附加费,消费者则在涨价前抢购汽车和非耐用品,国际游客数量应声下跌。

更耐人寻味的是,白宫一边宣称“无意单方面降税”,一边私下向盟友暂缓征收“对等关税”。这种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做法,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调侃。

以美国中西部制造业为例,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透露,由于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关税翻倍,其生产成本上涨了18%,不得不裁员10%以维持利润。

而零售巨头沃尔玛则警告,若关税持续,年底节日季的商品价格可能普涨5%-7%。美国农民也陷入困境,大豆出口量因中国转向巴西采购而暴跌,联邦补贴仅能填补部分亏损。

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去留风波,以及特朗普对降息的急切催促,进一步暴露了美方在“极限施压”策略下的经济焦虑。

普通美国民众的感受更为直接,加州一位家庭主妇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年,家电价格上涨12%,服装涨9%,连孩子用的铅笔都贵了1美元。

特朗普说关税让中国买单,但最后掏钱的还是我们,她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获得数万点赞。这种民意的微妙变化,或许能解释为何白宫急于释放“降税信号”,却又拉不下面子主动让步。

美式“围堵”与中方的“反包围”

眼看关税大棒效果有限,美方开始在全球布局“孤立中国”的棋局。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议员代表团穿梭于柬埔寨、日本、越南,特朗普甚至要求75个暂缓加税的国家“限制对华贸易”。

不过,这套冷战式操作在2025年显得格格不入,中国对美市场依赖度已降至11%,与欧盟、东盟的贸易额持续攀升,更是15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美国的拉拢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印度虽然答应加强美印防务合作,但在贸易领域仍坚持多边平衡,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对华出口逆势增长14%。

中方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务实,通过东盟三国访问、与欧盟深化对话巩固朋友圈,加速内需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升级。2025年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

华为、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芯片、电池等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正如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所言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中国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用10个字进行回应,那就是“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当美方还在用“定规矩的一方”自我催眠时,中国商品早已通过“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驶向更广阔的天地。2025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将义乌的小商品、重庆的笔记本电脑源源不断运往欧洲。

东南亚的榴莲、中东的石油、非洲的矿石则通过海南自贸港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双向流动的经济活力,恰恰是美式围堵难以撼动的根基。

美财长转头威胁

4月23日,贝森特的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恢复全球金融体系平衡”计划。在他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偏离初衷,沦为使命漂移的机构。

他尖锐批评IMF过度关注气候变化和性别议题,却对需要批评的国家视而不见,矛头直指中国。提出世界银行对一些经济体系成熟的国家提供贷款,认为不应该继续向这些国家提供资金。

更讽刺的是,就在贝森特炮轰IMF的同一天,该组织发布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归咎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指出美国当前关税水平已达1909年以来最高。

IMF成立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初衷是维护国际货币稳定,但如今却被美方指责“不务正业”。贝森特要求IMF回归“批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本职,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

IMF近年对美国的批评同样不少,2024年IMF曾警告美国债务规模逼近35万亿美元,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让IMF的处境愈发尴尬。

对于世界银行,贝森特同样不留情面,称其向已毕业国家发放贷款是资源浪费。他特别点名中国,指责世行将中国列为发展中国家是荒谬的,并威胁冻结对世行4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这种既要中国多担责,又不许中国享权益的双标逻辑,暴露了美方试图通过金融话语权施压中方的真实意图。

世界银行的贷款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根据世行2025年最新评估,中国人均GDP虽已突破1.3万美元,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治理等挑战。贝森特的指责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毕竟,美国在世行的投票权占比超过15%,若真想推动改革,何必用“断供”威胁?

这场关税拉锯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全球经济规则主导权的较量,美方试图用“降税条件”换取中方让步,用金融威胁逼迫中国就范,却低估了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的战略定力。

从IMF的“打脸”报告到《褐皮书》的悲观预警,从盟友的观望态度到美国企业的怨声载道,种种迹象表明:挥舞大棒者,终将被大棒的重量反噬。

当中美两艘经济巨轮在博弈中逐渐找到新的平衡点时,或许正如达里奥所说,这场美丽的再平衡需要的不是威胁与对抗,而是平等与智慧。毕竟,全球经济的大海,容得下所有船只乘风破浪。

主要信源

美媒放风: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削减幅度可能超过一半——观察者网2025-04-23

特朗普称或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外交部: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澎湃新闻2025-04-23

美联储“褐皮书”:107次提到“关税”,89次出现“不确定”,多地区前景“显著恶化”——界面新闻2025-04-24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中美有望达成“重大协议” 应共同推进全球经济再平衡——金融界2025-04-23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观察者网2025-04-24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