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河边的故事》,我想聊聊

遇见小媛 2023-10-28 16:36:03

《最好的相遇》和《河边的错误》都在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一部有关弱势群体的婚姻与生育;一部我把它认为是如果对原著一无所知、或者不看电影解析,是看不懂的电影。

所以,在看《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前,我还看了文学分析。

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得比较到位,其实,在看电影回来,我就列好了大纲准备写稿子,但搁置了几天,我想了想,还是自己更文吧~

这部电影呢,是余华的小说改编,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大多围绕疯子和马哲的“正义”展开~

那我觉得,“疯子”疯吗?他不是疯,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真说他的“罪过”还有那几个被他杀死的人,我会觉得,这是在映射:几个生者的精神死亡,促使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去造成了自己的生命消亡。

幺四婆婆,他的丈夫死了,但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习惯中,她习惯了家暴,有受虐倾向,所以,影片中可以看到,是她自己把鞭子递给疯子的。

疯子知道啥?他只会觉得这样会看到幺四婆婆快乐,而把这种施虐行为当成一种互动。

还有那个小孩子,被疯子一砖头拍死时,他回过头来,笑着说了一句:“是你呀,原来我早就见过你了。”

在哪里见到的?影片中也有铺垫,邻居说小孩子会拿石子扔疯子,但疯子不在意,还会笑,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做游戏。

所以,这个小孩子会说,见过疯子,因为他也扔过疯子。那疯子拿起砖头拍那个孩子,就像当初看到小孩子们拿石子扔他一样,以为是在互动。

如此,疯子的行为,完全就可以用“因果关系”解释,只是他确实疯,但他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疯,而是他的世界就和常人不一样,将人致死,也会没有轻重了。

他是要被早早关起来的,但幺四婆婆把他带回了家,谁对谁错?完全就是清醒的人先精神麻木“消亡”了,几近“疯癫”的行为,才引导疯子“发疯”~

不过,余华都说不知道谁错了,怎么分析都可以。

那我就是自己这么觉得的,清醒的人“精神死亡”了,才会被“精神丰富”的人给“杀”死。

而在电影或小说制造“精神死亡”时,都要用意识流表达了,就是那种以心理活动或精神世界刻画到位去写,读者肯定更难懂,依然就用生命的消亡去替代“精神死亡”的表达,更直观了~

镜头最后的那个小婴儿一回头,是个“唐氏综合征”患者~生下来是不是个错误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最好的相遇》里找到。

我觉得余华就厉害在,他可以揭示人性中不堪的,也可以写人性中无能为力却又趋近本能的东西~

是可以让人思考受到启发,而不是让人去评判和焦虑~

不是他最初拒稿时,编辑老师要他把稿子从黑暗改到光明吗?

那他是能写黑暗的一年,但从来不会让人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做到如此,是真不简单。

作品与生活,也全然不混为一谈,是真腻害。

那这个呢,就是我自己的理解惹。

1 阅读:51

遇见小媛

简介:不一样的城市,我将用文字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