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任由小人干政,导致蜀汉灭亡。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仁慈明智的君主,能够任用贤臣,维持蜀汉的稳定和发展。
刘禅在诸葛亮辅政的时期,基本上没有插手政事,而是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和建议。这也符合刘备的遗诏,让刘禅“事之如父”。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明智之举,因为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禅没有必要和他争权夺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无能之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执政能力,只能依赖诸葛亮的扶持。
诸葛亮去世后,开始亲自处理国事,但也受到了一些小人的干扰和误导,尤其是宦官黄皓,他极力阿谀奉承刘禅排斥异己,使得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过失,因为他没有识破黄皓的奸邪而是信任他,导致了蜀汉的衰落。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无奈,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被黄皓所控制无法摆脱他的影响。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魏国封为安乐公迁居洛阳,过着安逸的生活。他对魏国的皇帝和大臣没有敌意,也没有表现出对蜀汉的怀念,甚至还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无耻,因为他不忠于自己的祖国而投降了敌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无奈,因为他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潮流而顺应了时势,保全了自己和蜀汉的遗民。
刘禅的执政能力和诸葛亮相比,显然是有差距的。但是,刘禅也不是一个完全无能的君主,他也有一些优点和成就,比如他能够任用蒋琬、费祎、姜维等贤臣,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使得蜀汉能够在诸葛亮死后再维持29年。他也有一些缺点和失误,比如不能有效地防止小人的干扰,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蜀汉的战略和政策,使得蜀汉在面对魏国的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准备和抵抗。
刘禅的执政能力和形象,受到了历史的扭曲和演义的影响。他既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是一个执政能力不输诸葛亮的君主,而是一个平庸的君主,有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候又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他的一生,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用简单的标签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