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禅一生儿子众多,为何大家只记得北地王刘谌?

学书香 2024-03-06 22:53:04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也是唯一一个在蜀汉灭亡时不愿投降魏国的亲王。他曾劝阻刘禅背城一战,不被听从后,先杀妻子,然后在昭烈庙自杀殉国。他的忠烈和气节为后人所敬佩,被称为北地王。

三国时期,蜀汉是一个以忠义为本的国家,其开国皇帝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他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智慧之士,他们的将士们,都是一群勇敢之人。蜀汉虽然国小民寡,却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抵抗强大的魏国,维护了西南的安宁。

然而,好景不长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却是一个庸碌无能的君主,他不思进取只知享乐,他不重视政事任用奸佞,他不爱惜民力频繁征税,他不尊重忠臣轻视武将,他不听取良言拒绝改革。在他的统治下,蜀汉的国力日渐衰落,百姓苦不堪言,忠义之风渐渐消失。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蜀汉的抵抗力十分薄弱,不久,魏军就攻破了绵竹,杀死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刘禅听从谯周等人的建议,决定向魏国投降,不愿为国捐躯。这一消息传到了成都,刘禅的儿子们都表示了同意,只有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坚决反对,他说:“倘若天理穷尽并且实力衰竭,灾祸与失败必然降临,那就应该父子君臣一起背靠城墙作一次决战,一同为江山社稷死难,以此去见先帝就行了。 ”刘禅不听其言,仍然令张绍、谯周、邓良等人出城向魏军递交印绶和降书。

就在邓艾受降当天,刘谌伤感于亡国之痛,来到昭烈庙前,先杀死妻子儿女,而后自杀。他的遗书写道:“先帝以忠义为本,建立了蜀汉,我身为后裔,不能继承先帝的遗志,不能保全国家,不能与忠臣死战,只能以死殉国,以表忠心。我妻子儿女,也都愿意与我同死,不愿为魏国的奴隶。我死后,愿先帝收我魂魄,与我同在天上,不愿再见那些卖国求荣的人。”他的遗书中,充满了对先帝的敬仰,对国家的忠诚,对投降者的鄙视,也流露出了对生命的不舍,对亡国的悲哀。

刘谌的自杀,震惊了整个蜀汉,也震惊了魏国。魏国的将士们,都对刘谌的忠义感到敬佩,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刘禅虽然投降了魏国,却没有得到魏国的尊重,反而被魏国的皇帝司马炎当作一个笑柄,嘲笑他的无能和懦弱。刘禅的其他儿子,也都没有得到魏国的重用,而是被迁徙到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只有刘谌,虽然死了,却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奇,被后人称为北地王,是蜀汉最后的忠臣。

刘谌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了忠义的典范。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刘谌的描述,如《三国志》、《华阳国志》、《三国演义》等。在成都武侯祠中,也有一座刘谌的雕像,以纪念他的英雄事迹。刘谌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让我们不忘先烈,不负国家不辱使命!不惧困难不畏强敌,不失信义不丧气节,不负生命不愧天地。

0 阅读:9

学书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