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后,在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方势力中,蜀汉的力量是最为弱小的。不过,刘备靠着智谋超群、声名远扬的谋士诸葛亮,得以与魏国、吴国并立于三国之中。但是,在晋国分出来之后,原本强盛的蜀汉王朝却很快地走向了衰落和覆灭。而这一剧变,和蜀汉末期北伐失利的大将姜维有着诸多关联。
【正文】
姜维啊,这人还真挺让人费解的。他可是蜀汉最后的一员大将了,可多次北伐都没能成功。这到底是他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呢?还是当时的局势所逼迫的呢?又或者是这两个原因都有呢?现在,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姜维的这辈子,把他失败的缘由给找出来。
姜维,字伯约,是天水郡冀县人士,乃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的家族并非名门望族,然而,在年少之时,他便已声名远扬。
姜维打小就没了父亲,和母亲相互依靠着过日子。这姜维可是个孝顺的娃,对母亲那是没得说,而且他还特别喜欢读书,尤其痴迷郑玄的经学。平常过日子,他也是勤俭节约,凭着孝顺在乡里出了名。
而且姜维继承了父亲矫健的身手和非凡的武艺,在当地堪称出类拔萃的杰出青年。他待人谦逊,彬彬有礼,特别受长辈们的青睐。
有一回,当地遭到了山贼的侵扰,村镇的民兵根本对付不了。这时候,姜维挺身而出,组建了一支自卫队,带着年轻力壮的人守护家园、保卫国家,把来犯的山贼全都给打跑了。打那以后,姜维的大名在周边好几个郡县都传开了。大伙都讲,天底下找不出比姜维还英勇豪迈的年轻人啦!
后来呀,姜维的父亲在战场上牺牲了,姜维就继承了父亲的使命,守护家乡的百姓,得到了军民的深深喜爱。不少人甚至把他和当年的关羽、张飞放到一块儿比,觉得他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
那时候的蜀汉,国家刚经历过兵变政变,新君刘禅即位,手握大权的丞相诸葛亮总算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此时的蜀汉,虽说不上国家富强、兵强马壮,但诸葛亮求贤之心极为迫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相中了姜维。
诸葛亮当下最大的念想,就是达成先主刘备北伐中原的遗志,把汉室江山给夺回来。为了这个目标,他在各处张贴告示招揽贤才,卖力地挑选人才,为蜀汉往后的北伐积攒力量。
这会儿有人跟诸葛亮推荐,说天水郡有个叫姜维的年轻人,那可是相当有才,文的武的都在行,为人还正直有礼,特别受百姓喜欢,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一听,高兴得很,赶忙派人去天水,自己要亲自见见这人,想把他招揽到国家这边来用。诸葛亮的使者到了天水郡后,亲眼瞧见姜维那利落的身手和不凡的才能,立马就明白那些传闻都是真的。他们诚心请求姜维去成都拜见丞相大人,姜维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然而这会儿姜维的母亲岁数大了,姜维不舍得离开母亲去远方。因为这个,诸葛亮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特地到天水来,拜见姜维的母亲,讲姜维肯定会为国家出力,取得成就,恳请他母亲同意儿子去蜀地帮忙。
姜维的母亲对儿子那是极为疼爱,当了解到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后,便不忍心去阻拦儿子的前途。她眼含泪水,点头应允,让姜维赶赴成都,只期望他能在蜀汉干出一番事业来。就这样,姜维拥抱着母亲,迈上了去往成都的行程。
来到成都后,姜维没多久就获得了诸葛亮的青睐。诸葛亮亲自给姜维做推荐,让他当了仓曹掾,没过多久,又给他加了奉义将军的头衔,还封他为当阳亭侯,就这样,姜维可谓是顺风顺水,一步步得到晋升。
其他诸如钟会、费祎、董允等大将,也都对这位少年英才另眼相待。他们断言,姜维肯定会成为蜀汉日后的中流砥柱。
姜维确实没让人失望,在和魏国的诸多战斗里屡立战功。就说五丈原大战吧,姜维带领五千虎豹骑,迅猛地冲向敌军关键部位,一下子就把司马懿的精锐部队“羽林军”给打垮了,立了大功。
此次大捷,一举扭转了蜀汉军队长久以来处于劣势的状况,姜维也借此一战声名鹊起,广为人知。百姓们都在纷纷传颂着姜维的英勇壮举,赞他为蜀汉的、捍卫国家的大豪杰。刹那间,姜维的威名在川陕之地传扬开来,老百姓对蜀汉的北伐也重新燃起了期望。
哎呀,真是遗憾,好光景没持续多久,在之后的北伐战事中,姜维竟然连连失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其实啊,问题出在姜维这人光有勇气却没啥谋略的性格上。
姜维这人啊,打小就凭着一身武勇出了名。他呢,既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善战,脑子又挺机灵,颇具大将的风范。不过呢,这也导致他性格里勇猛的那一面太过凸显,成了他的一个短板。
就拿北伐来说,姜维老是一门心思地坚持死战到底。他压根不去琢磨军队能不能适应那种环境,也不看看时机是不是恰当,更不管士兵伤亡情况怎样,只晓得一股脑地往前冲。
在一次北伐中,姜维统领军队将南安城(现今甘肃)团团围住,企图将城内之人活捉。然而,南安的气候异常干燥炎热,众多蜀军士兵都难以忍受,致使军心大乱。当魏国的援军抵达后,姜维无奈之下只得率军撤离。
又一次北伐,姜维再度将南安城围住,这回他打定主意要快速结束战斗。哪晓得邓艾早就占据了南安周边的武城山,从高处向蜀军发起反击,姜维又一次吃了败仗,只能铩羽而归。
姜维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失败,这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打仗用兵方面是有问题的。他反复琢磨,认为关键在于谋略不足,所以才会频频吃败仗。
于是姜维着手研读兵书,向其他谋士求教,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谋略之学。他慢慢明白,单单有勇气是不行的,必须要把天时、地利、人和都考虑进去,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兵遣将。
然而,仅仅照着书本去讲是不行的,谋略得在实际战斗中积攒。姜维往后虽说在打仗方面有了些长进,可依旧没法从根本上改变失败的局面。说到底,那时的局势已经不是人能够扭转的了。
蜀汉作为实力弱小的国家,国势每况愈下,北伐也难以持续进行,姜维屡次作战却屡次失败,其根本缘由就在于那时蜀汉的国力已然衰弱。刘备离世后,刘禅即位,他可不像他父亲那样有着远大抱负。朝政逐渐被奸臣佞臣掌控,国家实力也日益衰退。
先甭提刘禅本人有多昏庸,光是蜀汉那地方的地理位置就不占啥优势。蜀汉在四川盆地跟西南山地那块,这地方对北伐中原可不咋有利。留在成都的那些文官武将,还很容易被那安逸的环境影响,斗志都慢慢没了。
连年打仗,老百姓早就厌烦了战争,心里想着改变现状。他们不再支持北伐,使得军心变得不稳,军队也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人。不管是谁来当统帅,都没办法把这事继续下去了。
就算是当年智谋过人的诸葛亮,步入晚年之时也深感无力。他心里清楚局势已然不利,可也只能独自苦苦支撑,期望能够改变局面。然而,形势发展已成定局,终究是难以力挽狂澜。
诸葛亮离世后,姜维肩负着他的志向,处境愈发艰难。姜维虽说勇猛且善于作战,然而他着实难以扭转蜀汉国力薄弱的状况。他多次进行北伐,可都只是白费力气,从两次围攻南安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一些迹象了。
姜维愈发觉得心力交瘁,北伐之事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般虚幻不实。他清楚想要改变局势已然无望,但也只能含着泪奋力拼战,以此来回报诸葛亮的托孤之重情。
姜维心有不甘,怎奈天命难违。他曾在诸葛亮墓前跪地悲泣,痛责自己无用,感慨这大好河山即将易主。着实是个英雄,可蜀汉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
糟糕透顶,心有不甘,北伐失利见大局。姜维的这一生啊,简直像是从云端狠狠摔到了谷底,差不多是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年少时的他,满是才华,颇受众人期望,曾被当作是蜀汉的杰出人才以及北伐必定成功的坚实依靠。然而人到中年,他的北伐多次失利,最后竟沦为了众人眼中如同击鼓传花般的一个笑话。
姜维心里清楚自己绝非庸碌之辈,他始终在反思自省,着力培育自己的军事谋略才能。怎奈局势已定,仅凭他一人之力,实在无法扭转乾坤,最终只得抱憾离世。
姜维的心里肯定特别痛苦和不情愿。他明明英勇非凡,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局势从自己手中消逝。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姜维大概会想到,自己一辈子拼搏努力,到头来也不过是“面对即将倒塌的大厦,没有回天之力”。
不过呢,咱也不能把太多过错算在姜维头上。想要拯救国家、谋求生存,这是人之常情啊,就算局势已经很糟糕了,那也没啥可指责的。而且啊,后主昏庸无能,奸臣把控朝政,姜维单枪匹马的,确实很难改变这局面。
姜维最终以失败收场,但这也恰恰表明了蜀汉末年的忠良之气并未消逝。正如后人所讲,蜀汉是因内部忧患而亡,而姜维则是受外部侵扰所累。他直至最后一刻都在为国家献身,依旧是后人效仿的榜样。
没过多久,邓艾就让已无力回天的蜀汉走向了灭亡。姜维疲于应对,最终战败,挥剑自刎,命丧黄泉。就这样,三国鼎立的态势宣告结束,姜维也走完了他那不幸却又英勇悲壮的一生。
【结语】
人生嘛,总是有高有低,姜维的事儿就让咱明白,成功有时靠天时,失败有时也因天时。咱每个人都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关键得有颗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持之以恒地往前走。说不定啥时候,运势就变了,咱也能碰上自己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