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那可是个既辉煌又充满动荡的朝代。在这个朝代里,皇位的更迭与权力的交接发生了多次,其中有不少充满传奇色彩,也存在一些疑点。今儿个,咱们得着重说一说明朝的第五位君主朱瞻基,这位皇帝在位的时间不算长,可却留下了两个至今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谜团。
朱瞻基在进京时咋就幸运地没被叔父朱高煦截杀成功呢?他又为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600 多年都过去了,这俩谜团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呢。咱呢,就得紧紧揪住这些疑问点,好好琢磨一下这位传奇君主的一辈子。
【一、朱元璋患得患失,明朝基业难稳固】
1368 年,朱元璋把元朝给推翻了,创立了明朝,就此终结了元顺帝在中原的统治。然而,让人惋惜的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在他离世之后,便开始变得不稳定了。
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大力对蒙古残余势力展开北伐。他先后七次带领军队向漠北进发,总算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然而,即便做到了这些,朱元璋在晚年时期依旧满心忧愁、惶恐不安。
要知道,他极为信任的长子朱标早早离世了,如今居于东宫的皇太孙朱允炆,在年仅 12 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朱元璋觉得,朱允炆年纪小且阅历浅,恐怕大多时候难以稳固地掌控江山。
再者,在北平的四子朱棣,那可是英勇善战,很得军心呢。朱元璋生怕朱棣跟自己年轻时候似的,瞅准机会抢夺皇位。为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朱元璋使了各种各样的招儿来削弱朱棣的势力。
就像诛杀那些立下功劳的大臣,以此来削弱朱棣的人脉;把朱棣的心腹调离,派到各个地方去做事;向朱棣索要军队的直接指挥权……这一系列的举动,让朱棣在朱元璋的晚年时期,所处的境况愈发艰难。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的寒冬,朱元璋亲自赶赴北方,对朱棣掌管的北平进行视察。他此番行动,意在直接掌控军权,从而更有效地监视朱棣。等抵达北平后,朱元璋打算把北平的重要军事据点转交给中央军,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朱棣的反对。
随后,朱棣深切地觉得自己的封地情况危急。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建文帝。朱棣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得采取行动夺取权力,要不然自己的根基肯定难以稳固。
建文二年(1400 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叛乱。过了两年,他攻克京城,建文帝逃走,随后遭杀害。就这样,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将年号改为永乐,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永乐大帝。
朱元璋在晚年为防患未然做出了诸多努力,可最终都被他的儿子朱棣给打破了。在明朝开国之主离世仅三十多年后,明朝的根基就已然面临着近乎覆灭的险境。
【二、朱棣视为掌上明珠,朱瞻基受宠修身治国】
永乐元年(1403 年),朱棣觉得自己的皇位已然稳固无虞,于是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到了第二年,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获封为皇太孙。
打从这时候起,12 岁的朱瞻基就被祖父朱棣格外宠爱,在朱棣的用心培育下慢慢长大。朱棣老是让朱瞻基跟在自己身边,要么一起处置政务,要么一块儿随军北征,还亲自给他传授武术呢。
朱瞻基头脑聪明,热爱学习,这让朱棣特别喜欢。朱棣曾经向儿子朱高炽夸赞说:“此孙英果类我,他比我的其他儿子都要出色得多呢!”
朱棣好几次向朱高炽示意,打算废掉他的太子身份,把位子传给朱瞻基。朱棣觉得朱高炽身材肥胖,没啥威严;倒是四弟朱高煦打仗勇猛,更适合掌握权力。
朱棣没法立刻就把朱高炽给废了,说到底朱高炽可是他最为疼爱的长子呢。而且再仔细想想,朱瞻基很有才能,等上几年让他顺利接班是没问题的,没必要弄出些变动来。
如此一来,朱棣晚年执政时,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年轻的朱瞻基呢,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不断积攒经验,给日后登基做好了充分准备。
永乐十八年(1420 年),年仅 17 岁的朱瞻基获正式册封为英王,得以统领一部分军队,此为他走向接班之路的关键一步。同一时期,朱高煦则被封为郕王,同样掌管着一支军队。
郕王朱高煦这人性格挺骄横的,他觉着那皇位就该是他的,对自己老是在太子之下这件事特别不满。朱棣呢,常常被朱高煦的肆意妄为搞得很是头疼,可又拿他没什么办法。
【三、皇位竞争白热化,朱瞻基奇迹突围】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的夏天,成祖朱棣统领军队向北征伐,打算再次消灭蒙古的势力。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他在行进的途中离世,终年六十四岁。
依着惯例,太子朱高炽很快就会登上皇位。然而,皇帝去世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若是有人要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那必定是野心勃勃的朱高煦。
朱高炽得知这一噩耗后,心里明白情况不对,赶忙做了两手安排:其一,让自己的心腹赶紧回京城,带领军队掌控局势;其二,命令年仅19岁的皇太孙朱瞻基即刻向北进发,护送成祖的灵柩返回京城。
与此同时,他给朝中的重臣下达了密令,让他们把消息封锁住,以免朱高煦晓得成祖去世的消息后,趁机抢夺政权。然而,遗憾的是,消息终究还是走漏了,朱高煦很快就知晓朱棣已经病故。
据说啊,当听到那坏消息的时候,朱高煦那是连喜色都掩饰不住了,兴奋地说道:“
这不,他赶忙让亲信去把从北方往回赶的朱瞻基给截杀了,还在京城想方设法地拉拢人心,就等着合适的机会搞事情呢。与此同时,朱高炽已经把局面掌控住了,带着军队进了京城,打算登基当皇帝。
朱高煦吃惊地察觉到,朱高炽的动作居然这么迅速,所有准备都已妥当。如此一来,自己想要谋取皇位,已然很难做到。不过,他仍心存一丝期盼,毕竟北上的朱瞻基迟早会踏入自己设下的埋伏圈。
照常理来说,从出发的地方骑马回京城,起码得花一个月的时间。朱高煦在半路上的关键要道安排了大量兵力埋伏,只要皇太孙从此经过,就立刻把他抓住并杀掉。到那个时候再动手造反,夺取皇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一天天过去,朱高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心盼着朱瞻基能中计陷入他的圈套。哪承想,有一天,京城那边猛地传来一则消息,把大伙都惊到了——皇太孙已然平安到了京城!
“听到这个消息,朱高煦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就在他深感震惊的时候,朱高炽已然正式登上皇位,将年号改为洪熙。到了洪熙元年(1425 年)的三月,朱高炽把朱瞻基立为皇太子。这样一来,朱高煦想要谋反的指望算是完全落空了。那么,朱瞻基究竟是怎样躲开朱高煦的埋伏,在很短的时间里安然抵达京城的呢?
也许真的是有神在帮忙,也许是朱瞻基早就做好了准备,把自己的行踪藏了起来。又或许他挑了迂回的水路走,躲开了陆路上的埋伏。历史没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成了一个谜团。
那肯定的是,在这场皇位争夺里,朱瞻基靠着自己的机灵劲儿和那点儿好运气,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就这么着,他最后顺顺当当把皇位给继承了,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四、君王仁政悠然,十年治世焕发新气象】
在洪熙二年(1426 年)的七月,朱高炽病情严重,22 岁的朱瞻基就此正式登基,成为宣宗。他登上皇位后,用心打理朝政,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辉煌时期。
和明初那几位君主施行的严刑峻法不一样,宣宗特别温和宽厚、仁慈善良。他降低刑罚的力度,重视财政的稳定情况;大力倡导文化教育,让国家的实力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
他刚坐上皇位那会儿,百姓们心里都犯嘀咕,生怕朱瞻基跟他的先辈似的那么凶狠残暴。可有一年到了汛期,河水一个劲儿地猛涨,泛滥成灾,朱瞻基不怕辛苦,亲自去监督施工,把决口给堵住了。
瞧见皇帝愿意与大家一起吃苦受累,周围的民众不禁纷纷感慨:“这新皇帝可真是宽厚仁慈啊!咱老百姓的日子总算能有盼头啦!”
【结语】
宣宗在位的时候,差不多每年都会到天下各地去巡视。他一路上会询问百姓们生活中的困难,知晓灾情的情况,并且能够及时地给予赈济和救助。老百姓对他特别喜爱和拥护,都用“仁宣盛世”来描述他治理天下的功绩。
在文教领域,宣宗表现不俗。他持续编修《永乐大典》,对学校加以修缮,让科举能够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