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篇关于西电人工智能专业实力的报道让我陷入了思考。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见证了太多教育热点的起起落落,人工智能无疑是近几年最炙手可热的一个。
从2018年仅35所高校开设,到现在500多所院校争相布局,人工智能已然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新宠”。
特别是看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211院校,在软科排名中力压众多985高校,跻身人工智能专业前十,这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但我想说的是,专业排名只是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参考因素之一,不应该是唯一标准。
记得去年一个高考生小张来找我咨询,他被人工智能的热度和前景所吸引,铁了心要报考这个专业。当我问他数学基础如何,对编程有没有兴趣时,他支支吾吾地承认数学一直是他的弱项,编程也只是听说很酷...
我没有直接泼冷水,而是给他讲了几个我的学生在这个领域的真实经历——有人因为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编程热情在AI领域如鱼得水;也有人因为勉强跟风,最终在复杂的算法和编程中痛苦挣扎,甚至转专业。
人工智能确实前景广阔,就业率高、薪资优厚,正如文章中提到的西电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7.04%,不少毕业生进入华为、中国电科等知名企业。
但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是学生们日以继夜的刻苦钻研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文章最后那句“考上就是人生赢家”让我有些担忧。
坦白说,教育不是赌博,考上某个专业并不意味着就此获得成功的通行证。
我曾看到太多“高分低能”、“名校mediocre”的案例,也见证过普通院校的学生凭借专注和热爱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作为老师,我想对考生和家长说:
了解自己
: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特别是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理性看待排名
:院校排名固然重要,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条件同样关键调研真实情况
:尽可能与在读学生交流,了解专业的真实学习体验和挑战保持长远眼光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比起追逐当下热点,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无论是西电这样实力雄厚的211院校,还是其他985名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不是一场简单的输赢游戏,找到自己热爱并能持续投入的领域,或许才是真正的“赢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