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姐远嫁,让她照顾一段时间失能的公公,才照顾6天她就崩溃了

暖梦寄情 2025-03-26 15:51:23

丈夫明博一个激灵坐起来,焦急地问:“姐,怎么了?爸又怎么了?”

“他……他又把房间弄得一团糟!我刚收拾好,他又……”大姐的哭声越来越大,听得我心揪成一团。

明博二话不说,抓起外套就往父亲家赶。看着他匆忙的背影,我叹了口气,思绪飘回了四十多年前。

1971年,大姐出生那年,闹饥荒,婆婆难产,落下病根。爷爷是个老顽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对这个女儿,他几乎没怎么关心过。“赔钱货!生个丫头片子有什么用?”这话,就像魔咒一样,经常挂在他嘴边。

大姐从小就懂事,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样样都抢着做。可爷爷眼里,她做的永远不够好。四年后,明博出生了,全家就像过年一样。“快,给孩子煮个鸡蛋!明博要穿新衣服!儿子要补身体!”爷爷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而这些话,就像针一样,一下下扎在大姐幼小的心灵上。那时,只有年幼的明博会偷偷把好吃的分给姐姐,而懂事的大姐总是说:“不用,你吃吧。”

1979年,小妹出生,家里对大姐的忽视更甚。爷爷宠儿子,奶奶疼小女儿,大姐就像个透明人。十五岁那年,大姐鼓起勇气说:“爸,我能不能也有一辆自行车?”爷爷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女孩子要什么自行车?存钱给你弟弟买!”大姐低着头,默默地走开了。初中没毕业,她就辍学去县城打工,后来又去了广东,挣的钱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都寄回家供弟弟读书。小妹曾偷偷告诉我:“姐其实很想上学,每次看到弟弟的课本,她都会偷偷地翻看。”

二十三岁那年,大姐带了个男孩子回家,说是要结婚。爷爷一看到那男孩个子不高,立马就嫌弃上了:“这么个矮子,你也看得上?”这是大姐第一次反抗,她带着男友去了湖南老家,然后寄回来一封信:爸妈,我结婚了。从此以后,大姐很少回家,直到两年前父亲失能,我和明博实在照顾不过来,才打电话让她回来帮忙。

“姐,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电话那头,明博小心翼翼地说。

“明博,我真的尽力了……可是……我真的做不到。”大姐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愧疚。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邻居家的老李,也是个重男轻女的典型。他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女儿从小就被冷落,早早嫁了出去。后来,老李生病瘫痪,儿子却以工作忙为由,很少来看他,反倒是远嫁的女儿,不辞辛劳地回来照顾他。老李躺在床上,老泪纵横地说:“我错了,我对不起我闺女啊……”

还有一个朋友,她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给了她最好的教育和关爱。长大后,她远嫁国外,但依然和父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她都会抽出时间回来看望父母,陪他们聊天、旅游。她说:“父母的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希望能用我的爱,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再想想我自己的家庭,我和明博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我们努力做到公平对待,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关怀。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着疲惫不堪的明博回来,我的心里五味杂陈。如果当年爷爷能对大姐好一点,现在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大姐的“我做不到”,是对过去所有不公平待遇的无声反抗。血浓于水,但有时候,父母的偏心会在亲情中划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父母的偏心,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疏离的种子。等到父母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再也无法撼动。这不仅仅是大姐的悲哀,也是许多家庭的悲剧。

爱,是需要用心浇灌的。只有公平的爱,才能滋养出茁壮成长的亲情之花。

0 阅读:0

暖梦寄情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