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不适,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累到了、没睡好,实在疼得厉害吃粒止痛药就好了。但是如果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脑部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
病例1
患者是一名64岁的男性,头晕不适1个月后就诊,外院颅脑增强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强化肿块影,不放心的他在临床建议下做了PET/CT寻找病因。
两侧额叶(侧脑室前角旁,右侧为著)、胼胝体膝部团块状高密度影,伴周围水肿,FDG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
病例2
患者是一名67岁的男性,头晕不适半年多才入院检查,近期外院MR提示右侧小脑半球肿块影,考虑肿瘤。
右侧小脑半球囊状低密度灶,伴周围水肿,FDG代谢缺失,结合外院MR考虑:MT,脑胶质母细胞瘤可能大。
脑肿瘤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电离辐射、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因素,脑肿瘤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大脑是身体的指挥器官,是整个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如果长了肿瘤,后果会很严重,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或者癫痫发作,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同其他部位肿瘤一样,针对脑肿瘤,我们也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诊断这类疾病常常会想到CT和磁共振(MRI),但随着PET/CT近年来的巨大进步,以及多种新式示踪剂的开发,PET/CT也成为诊断肿瘤疾病的一种重要方式。
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示踪剂叫18F-FDG,它的分子结构和葡萄糖类似,可以被肿瘤细胞大量吸收,同时能用PET/CT设备将肿瘤显示出来。
PET/CT在脑肿瘤的诊疗中的作用
脑肿瘤恶性程度不同,其临床病程、治疗手段及预后亦不相同,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十分重要。18F-FDG PET/CT在脑肿瘤术前的分期中有重要价值。
另外,18F-FDG PET/CT在脑肿瘤放射性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诊断、活检部位的确定、转移性脑肿瘤活性的评价和原发灶的寻找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
鉴别诊断
01 、原发性脑淋巴瘤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其是指用现代诊断技术证实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它多起源于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故肿瘤常发生于中线深部脑组织。病灶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呈高或略高密度灶,瘤灶内部一般无坏死、出血、钙化等继发性改变,偶见囊性变,对18F-FDG摄取明显上升,一般高于正常大脑灰质,内部示踪剂分布均匀。
此外,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大小及其对18F-FDG的摄取程度与周围水肿的范围和占位效应不成比例,即肿瘤的体积相对较大,对18F-FDG摄取程度较高,但其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尤其是在深部脑组织靠近脑室周围的肿瘤更为明显。
病例分享
患者男,60岁,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无头晕,无发热、畏寒,无咳嗽、咳痰,无咯血、胸痛,既往脑梗死后有右侧肢体偏瘫后遗症,在当地医院行脑MR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
PET/CT 检查所见:
左侧额叶、右侧颞顶枕叶多发大小不等略高密度结节,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区,PET示病变FDG摄取明显增高。胸腹部及盆腔内未见FDG异常摄取增高。
PET/CT 诊断意见:
脑内多发略高密度结节伴FDG摄取明显增高,符合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
病理:
(枕叶脑肿瘤组织)送检组织经全部取材,结合HE形态及免疫表型,参考WHO-5版考虑免疫豁免部位的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建议行分子检测(BCL-2、BCL-6、C-MYC基因FISH检测)。
02 、脑胶质母细胞瘤(GBM)
✦肿块可以为单发或多发;
✦肿瘤好发于脑白质区域,沿神经纤维或血管方向浸润性生长,多数肿瘤边缘模糊,向浅部可累积脑灰质和硬脑膜,向深部生长可累及基底节和脑室。如肿瘤沿神经纤维生长还可沿传导束波及临近脑叶。更有甚者通过胼胝体长入对侧半球, 形成典型的蝶形病变;
✦肿瘤幕上分布多于幕下;
✦GBM由于瘤细胞高度间变及不成熟性,血管新生不能满足肿瘤迅速生长的需要,加之血管反应及血栓形成等原因,常常出现广泛出血、坏死及囊性变。故病灶多表现为混杂密度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也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部分病灶内部可见壁结节。
PET/CT主要临床应用
1、肿瘤筛查
(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疼痛、不明原因消瘦、不明原因出血、肿瘤标志物升高、有肿瘤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等的人)
2、占位病变的良恶性鉴别
3、肿瘤分期
4、放疗精准定位
5、疗效评估
6、提供可靠的活检部位
转自核医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