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做错了?”
“都是你的问题!”
“要不是你,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
如果你身边总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他都能找到理由指责你,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一场“灾难”。
心理学上,这种习惯性指责他人的人格被称为“指责型人格”。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无论是伴侣、朋友还是同事,都会感到压抑、疲惫,甚至自我怀疑。
1、什么是指责型人格?
①习惯性推卸责任
指责型人格的核心特征就是习惯性推卸责任。
无论发生什么问题,他们总能找到理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们很少反思自己,而是通过指责他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种逃避责任的倾向。”
而指责型人格将这种倾向发挥到了极致。
②缺乏共情能力
指责型人格往往缺乏共情能力,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也不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只关注、在意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也要让别人理解安慰他们的情绪,但对别人的难受、痛苦,毫不在意。
③控制欲强
指责型人格通常有很强的控制欲。
他们通过指责他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认为只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就能避免犯错。
2、指责型人格的危害
长期和指责型人格在一起,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
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真的像对方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你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煤气灯下》中,男主角通过不断指责和否定女主角,让她逐渐失去自我判断力,甚至怀疑自己的理智。
这部电影的名字后来成为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煤气灯效应”,用来形容通过心理操控让他人自我怀疑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
琳琳工作上是个女强人,做事雷厉风行,细心又温柔,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可回到家里,就成了家人口中的“蠢人”,刷完碗会被说水滴的到处都是,做事不细心。
被凳子不小心绊到脚,被指责:“你怎么不把凳子放好?”若你回一句已经好好放了。
他们会说:“你要是好好放了,怎么会被绊到,你做事一向都是这样不细心……”
给他们买礼物,会说你浪费钱,送不到他们心坎上,这么大年龄了,连送礼都不送。
给他们送不对也就算了,要是给领导送不对,那事就大了……此处省略一万字教育。
跟指责型人格在一起时间久了,受到各种明里暗里,甚至打着为你好名义的贬低,会让你觉得自己真的不好。
自我认同感会变得很低,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严重打击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3、如何应对指责型人格?
①建立清晰的边界
指责型人格喜欢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对方,喜欢用高高在上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
所以,当被指责型人格指责的时候,千万别跟着他们的思路走。
面对指责型人格,建立清晰的边界。
你可以明确告诉对方:“我不接受无端的指责,如果你有问题,我们可以冷静讨论。”
也可以把问题甩过去:“你一直在说我的问题,你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我,你就没有问题吗?”
这样既能保护自己,也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
②学会自我肯定
长期和指责型人格在一起,可能会让你产生自我怀疑。
因此,你需要学会自我肯定,提醒自己:“我并不是对方说的那样,我有自己的价值。”
你可以通过写日记、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增强自信心。
3、减少相处
如果指责型人格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你可以减少和对方的相处,以减少对你身心健康的影响。
4、如果你是指责型人格该怎么办?
①自我反思与觉察
每天记录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指责他人,以及当时的情绪和想法。
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平复情绪。
②承担责任
当你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勇敢地承认并道歉。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增强自我认知。
在指责他人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否也有责任。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
③改善沟通技巧
用“我觉得”、“我认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责他人。
例如,将“你总是做错”改为“我觉得你可以……”。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尊重他们的观点,避免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④培养同理心
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动机。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指责。
在指出问题时,先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理解,然后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指责型人格就像一颗“情绪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我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理解,指责型人格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脆弱和不安。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其指责黑暗,不如点亮一盏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