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神就可能掉进“运动损伤”这个大坑。身体是个精密的仪器不能硬来。不然,健身可能变伤身。
多少人的热身就是象征性地甩几下胳膊、踢几下腿,然后就匆匆上阵了?热身,是给你的身体各个部门——肌肉、关节、心肺系统……发个“开工预备通知”。
没活动开的肌肉,关节受伤风险高。
怎样才算“预热”到位?标准是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关节灵活度增加。
场地和装备也不能马虎地面平整不?光线充足吗?别在昏暗的环境里摸黑瞎跑。打篮球穿缓冲好的篮球鞋,跑步穿有支撑的跑鞋,踢足球穿钉鞋,滑雪、轮滑这类风险高的运动,头盔、护膝、护肘、护臀佩戴好。
运动健身,最忌讳的就是“三级跳”式的锻炼方式,是在给运动损伤增加风险。
循序渐进才是硬道理:无论是运动的时长、强度,还是动作的难度,一阶一阶往上加。身体 需要慢慢适应地。
学会“听”身体说话运动过程中,某个部位开始隐隐作痛,“停下来,看看咋回事”?很多慢性的劳损,比如网球肘、跑步膝,就是这么“扛”出来的。
别被旁边的“卷王”带跑偏:运动是你自己的事儿,不是竞技表演。节奏要自己把握,感觉累了就大大方方地歇会儿,没人会笑话你体力不行,只会佩服你懂得爱惜自己。
三、 运动后的“收尾工程”:善始善终很重要整理活动:刚结束剧烈运动,你的心跳还很快,血液哗哗地在全身奔腾。需要一个缓冲,慢慢降低运动强度让心率和呼吸逐渐平复下来。
牵拉放松不可少:针对当天主要锻炼的肌群,每个动作拉伸15-30秒,感觉到轻微的牵扯感就可以了。
休息与营养补充:保证充足的睡眠,给身体时间去修复“损伤”、搭起更强壮的组织。运动后及时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和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但健身健体这事儿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而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晒几张肌肉照或者一个惊人的跑步里程数。一旦把主次弄颠倒了,就离掉坑不远了。
下次当你摩拳擦掌,准备再次投身运动怀抱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打个小问号:我热身充分了吗?今天的运动量是不是有点“上头”了?结束后我是不是又习惯性地忘了拉伸放松?
今儿就跟大家唠叨这么多。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找到乐趣,收获健康。对了,你有没有过因为运动不当而“光荣负伤”的经历?或者有啥私藏的运动防护小妙招、避免踩坑的心得?评论区里亮出来分享分享呗,咱们互相取经,一起在健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分享健康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运动损伤或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遵从医生指导。文中提及的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