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业不是一个适合集体化的行业,反倒适合家庭经营?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8-21 11:46:33

包产到户后农民可以起早干活,不需要集合点名排队了。

为什么农业不是一个适合集体化的行业,反倒适合家庭经营?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农业的特点,导致集体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者劳动质量难以监督、

2、工作量难以量化、

3、管理成本太高。

首先,因为农业受气候、季节、地理、光照、土壤、肥力、劳力等外部难以预测度量的因素影响过多,收成与劳作时间间隔往往又过长,劳动者的努力程度与劳动产出之间无法建立明晰的外部监督和度量机制。

举例而言,一个在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工人,我要看他工作努不努力、有没有消极怠工,只要安排车间计件和质检科的人,在生产线上检查他的产品就可以了,如果消极怠工,很容易就能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看出来。

工厂可以根据工人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来和工资挂钩,因此工业可以建立劳动监督和劳动度量机制,以工资绩效可以用来约束工人行为。

但是农业不行,农业受外部气候等影响因素太多,收成时间和劳作时间又隔得远,具体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环节,社员出工的时候偷懒,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偷懒与收成好不好有什么直接关系。

再者,在广袤的土地上搞劳动监督也很困难,有些农活也不好监督,老农有句俗语:“庄稼活就是良心买卖”意思是就是凭自觉!

包产到户后不需要进行没有作用的开会学习和思想教育了。

生产队时期,我们也搞过很多的努力,来提高生产质量,调动生产积极性,比如:向劳动模范学习、办学习班、加强思想学习、派人监督、评比等等,但收效甚微。

而包产到户后,由于生产和核算单位细化到家庭,是一家子在干,农民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他所生产的作物由自己支配,干多少基本都归自己,完全和自己的利益挂钩,因此不需要考核、监督、评比,这就解决了原来集体化下劳动无法监督、度量、绩效考核无从下手的问题,所以农业天然就是一个适合家庭经营的行业。

再者,生产队还有很多的管理问题,不管一些人如何美化那时的干部如何如何?

内耗、管理成本太高、管理费劲,还没法管到位,老实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捣蛋的又管不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业集体化只能根据人的出工时间和劳动力程度记工分。

一般当时都是青壮年男性出工一天多少分、女性出工一天多少分、老人小孩出工一天多少分。这种记工分模式非常粗放,根本无法精确体现一个人真正干活情况,但是这还是能够有效执行的唯一考核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集体化劳作,只能依靠思想改造,提高思想觉悟,以到达自觉拼命干活。

这也是当初学大寨的初衷,但由于思想、精神层面的确实难以量化、评比,最终,学大寨学来学去,成了形式,贴标语、喊口号,诸如:苦干三年誓把“XX”变大寨一类的。

据说:有的地方平原造梯田!

为什么会流于形式?因为没法学!

就拿现在来说,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到处照相、打卡完事的形式主义工作方式。

其实,说起来工作人员也有苦衷,领导异想天开,安排的工作不切合实际,无法完成,只能应付。

所以靠自觉、靠思想觉悟是不靠谱的,因为: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是雷锋,也不能指望个个农村都是大寨。

要承认人是有私心的,能偷懒、能摸鱼得到同样收益,那就肯定会有人不愿太努力。

如果考核制度不能对努力程度作出有效界定,就客观上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都偷懒耍滑。出工不出力。

农业集体化有其历史功绩,但上述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导致农业生产一直得不到提高,土地、种子、劳动者的潜力得不到释放,农作物产量长期徘徊不前,所以,回归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正常选择。

世界上的农业生产,基本主流都是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最多辅助少数雇工模式。美国、日本、欧洲虽然国情区别巨大,人均耕地面积悬殊,但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制作为主体,一家一户经营若干土地,最多雇佣很少的人来辅助。就是为了避免这个考核难题。

如今,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使一个家庭管理几百亩、上千亩耕地成为了可能。

从管理成本看,能个人家庭从事的,不选择集体,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收入少,应尽量减少管理和生产环节。

包产到户后自己干自己活,不需要等靠!

0 阅读:3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