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医生:14年、20万公里,只为舒展被“折叠”的人生

百姓健康频道 2025-04-08 13:59:13

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蜷缩着的身体还不足一米,内脏被严重挤压……命运曾给这位藏族女孩下了“活不过15岁”的残酷判决书。然而,一场持续7小时的高风险手术,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术后她的身高足足增加了5.5厘米。

将女孩从困境中带回北京并为她主刀的,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刘海鹰医生。当看到女孩术后重新绽放的笑颜,那一刻,我们见证的不只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重生,更是医者仁心的胜利。

从医37载,刘海鹰医生将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公益救治在其职业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截至当下,他累计完成1.3万台手术,超过三分之一的手术是为贫困地区患者的公益救治。这些数字背后是数千个重获新生的鲜活生命,以及数千个被希望之光重新点亮的家庭。

对刘海鹰医生而言,公益救治已然成为他躬身践行医者大爱的坚实足迹,勇担社会责任的有力臂膀,持续不断地为整个医疗事业输送着汩汩暖流,注入着磅礴力量。

刘海鹰医生部分救治病例

改变轨迹的相遇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宛如一座精密复杂的“神经大厦”,交织着各类神经组织。也正因如此,脊柱外科手术堪称医学界的“高精尖战场”,不仅对医生有着极为严苛的技术要求,更因潜在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充满风险。

2001年,从德国深造归来的刘海鹰医生,创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并以“将脊柱手术中的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作为科室建设宗旨。刘海鹰医生深知,手术并发症虽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系统性的措施可以将其风险降至最低。因此,他将精力聚焦于优化手术流程、提升团队协作和强化术前术后管理,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刘海鹰医生在德国黑森骨科医院工作

一台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让各地患者慕名而来,可是比起“名医”,刘海鹰医生内心更执着于成为一名有温度的“良医”。

2006年,刘海鹰医生踏入了四川大凉山,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医疗救助之旅。在那里,他遇到了彝族孤儿马秀才。马秀才居住在简陋的土坯房中。年幼的他,脊柱严重变形,身体扭曲,行动极为不便,但满墙的奖状却格外醒目,那是他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学习的见证,也是他对未来的渴望。

刘海鹰医生和医护团队伸出援手,自发捐款为马秀才筹集手术费用。手术过程充满挑战,但凭借精湛的医术,手术最终取得成功。术后,马秀才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这次经历,给刘海鹰医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他意识到,一台成功的手术远不止于挽救一条生命,它更是一把开启新生活大门的钥匙,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走向。“能救一个是一个”扎根于刘海鹰医生内心深处,成为他在公益医疗道路上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指引方向的灯塔。

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全力以赴只为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且用这份执着的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每一次奔赴贫困山区,每一回为那些身处困境的患者送去贴心、优质的医疗服务,都仿佛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给他们带去生的希望与力量。

二十万公里的生命丈量

在偏远贫困地区及条件艰苦的高原地带,许多脊柱疾病患者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只能无奈地放弃有效治疗,在病痛中苦苦挣扎。这让刘海鹰医生深感痛心。他深知,仅靠个人与团队的单打独斗,不过是杯水车薪,必须搭建起一个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公益平台,将各方的爱心与资源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帮扶合力。

2011年,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国内首家专注于脊柱健康的“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创立之初并未获得政府拨款,启动资金全部源于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他们在重获健康、重拾生活信心之后,满怀着感恩,自发地献出爱心,为基金会注入了第一股发展动力,让这份爱与希望得以延续传递。

特殊的诞生背景,赋予了基金会别样的温暖与力量,也促使它在精准救助脊柱疾病患者的征程中,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为了将希望的火种播撒到更多贫困地区患者身边,刘海鹰医生带领团队踏上了漫长且艰辛的公益跋涉之旅。他们的足迹踏遍16个省份的43个贫困县市,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这20万公里,每一步都饱含汗水,每一米都铭刻着他们的坚持与执着。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走过蜿蜒崎岖、坑洼不平的山路;他们穿越高原,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等重重困难。但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们从未停下脚步,只为给那些身处困境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在“三区三州”等极度贫困的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到了极点。大量脊柱疾病患者深受经济拮据与简陋医疗条件的双重困扰,患病后往往无法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只能在病痛中无助地煎熬。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刘海鹰医生带领团队毅然决然地奔赴这些地区,扎根基层,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建立起19个国家级脊柱救助中心。

这些救助中心如同一座座灯塔,为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们不仅为患者送去专业的医疗救治,更成为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关键支点。随着救助中心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患病的第一时间获得救治,挺直曾经弯曲的脊梁,以全新的姿态拥抱崭新的生活,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没有“退场时间”的公益行者

一念善意化为善行。可这背后,是数不尽的艰辛付出、长年累月的努力,甚至还伴随着个人健康的牺牲。

刘海鹰医生长期投身于高强度的工作之中,身体频频亮起红灯,早已不堪重负,多次被迫躺上手术台接受治疗。即便如此,手术台上的他,依然戴着颈托、束着腰围,再套上足足30斤重的铅衣,每一次抬手、每一个弯腰的动作,都显得格外吃力。可这沉甸甸的负重,恰是他坚守职业初心的无声告白。

工作结束时,他常常疲惫到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立,但第二天清晨,他依旧会准时出现在手术台前。

“停不下来。”刘海鹰医生说,“来到这个世上,但求于心无愧,务实一些,多做点对这个世界有价值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与担当,诠释了医者的使命,彰显了他对公益医疗事业的忠诚。

回顾刘海鹰医生14年的公益之路,从最初凭借一把手术刀为患者解除病痛,到成立公益基金会汇聚各方力量;从对个体患者的救赎,到如今构建起系统的防治体系。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他帮助无数患者挺直了脊梁,改变了他们家庭的命运,为贫困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力量与动力。

刘海鹰医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公益之路仍在持续拓展延伸。他和他的团队将以现有的成绩为基石,稳步拓宽公益救助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他们会进一步优化各地的脊柱救助中心以及筛查工作站,确保偏远地区患者也能便捷地获取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科技浪潮,持续探索创新公益模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切实提升公益医疗的服务效率与质量。可以预见,在刘海鹰医生的引领下,这条公益之路必将越走越开阔,让更多曾被困境“折叠”的人生重新舒展,焕发出生命本应有的光彩。

0 阅读:1

百姓健康频道

简介: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电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