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融汇】高师:“解构”还是“创绘”?——初议中国传统绘画介入大众审美的途径

艺术视界 2024-07-09 10:48:09

首先,有必要结合高师映像,对“解构”这一概念作出梳理。

究竟什么是高师映像?概括而言,高师映像就是通过视频来还原中国传统绘画。高师本人在其《解构与建构》一文中,也曾多有“解构齐白石”、“解构张大千” 、“解构徐悲鸿”等表述,直观地看,高师的“解构”,是指通过视频来还原传统大师的绘画过程。据此推理,可否把“解构”置换成“还原”呢?

“解构”概念源自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语言观念,对传统的理解模式、习惯、结构作出了消解、拆解,意在否定西方传统哲学的中心结构,颠倒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深层与表层等二元对立关系。概而言之,传统观念就是德里达质疑和挑战的对象。

而高师映像没有质疑传统,更没有挑战传统,所以不是德里达所说的“解构”。前文郁龙余先生所强调的,也应该就是这个层面。

其次,郁先生提出的“创绘”是指什么?

郁先生坦言“创绘”一词,受启于“创译”,而“创译”是来自徐梵澄先生翻译梵文经典时的实践心得:……故当时尽取原著灭裂之,投入熔炉,重加锻铸,去其粗杂,存其精纯,以为宁失之减,不失之增,必不得己乃略加点缀润色,而删削之处不少,迄今亦未尽以为允也。

不难发现,徐梵澄先生在“创译”时,对梵文“原著”做出了如下工作:入炉“重铸”、去粗存精、“点缀润色”,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在这里至少有三层:

其一,语言障碍的客观存在;

其二,渴求外部优秀文化能在本语言范围内广泛传播;

其三,译者在深刻理解和恪守翻译对象原意的基础上,根据本语受众的当下需求,在本语范围内,做出尽可能完美的译本。

这个过程既要能“抓得住”翻译对象,又要让本语受众“看得懂”,乃至觉得“好看”,此间,在强调译者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其主动性,因而具有了某些创造的特征。

相较而言,高师映像与徐梵澄先生的工作对象,有着相当的类似性,即都以视觉、声音乃至触觉的方式来传递。不同在于,徐先生的传递对象是异域文化,而高师映像要还原的是同一族群的内部文化。但二者都认同被传递的对象,并怀有深深的敬意,因此,无论是“解构”还是“创绘”,都是紧密围绕上述展开的。

郁先生还从另一个角度对高师映像的传播功能做出了阐释,他认为,包括《兰亭序》等都是仿品,但也正是多亏有这些仿品传世,才避免真品、真迹落入仅“存在于文字或口头传说”中的尴尬境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师映像所付出的努力,也正是对这种尴尬局面的挽救。进一步,高师映像所提供的,并不是简单的仿品,而是有着仿品之外的当下情怀,具体体现在学术性和普世性两个层面。

首先,如何消除中国传统绘画与大众审美之间的隔膜?

毋庸置疑,因为历史与社会阶层等复杂原因的存在,传统大师的绘画被奉为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或仅存在于普罗大众的口头,或散见于基层百姓的传说中;进入读图时代,这些经典绘画的图像,已广泛流淌于大众的手指之间。但,平头百姓面对笔墨纸砚时,仍无法一挥而就。原因在于大众无缘窥视上述图像背后的“堂奥”。

高师映像正在击穿这一壁垒,让中国传统绘画与大众审美对接。

实际上,高师映像面临的真正困难,并不是上述“堂奥”自身的复杂度,而在于“还原”绘画过程时面临的难度。一方面,大师斯人已去,大师的绘画过程业已永远消失。具体而言,任何一件作品,都是一笔笔生成的,大师亦不例外,一笔下来,再接一笔,笔笔相生的过程,也是艺术家心理活动的外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束,意味着艺术家本人在审美和情绪层面的某种满足和释放,事实上,此过程中,因为艺术家心理活动的复杂程度,即使艺术家本人也难完全重复,千百年来,在徒弟一次次围观师傅的示范过程中,能够真正、完全进入大师内心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另外,这并不妨碍弟子们透过作品接近艺术家的风格,这里的风格就是指艺术家技法、观念和审美的总体性体现,也是艺术家却能够延续自我的原因,该部分有着某种稳定呈现的特征,是艺术家的独特取迳。而高师手摹心追的正是这种稳定性,从这个角度看,他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特点。

其次,高师映像的所有技术因素,都紧密围绕着大众审美这一情怀内核。这便意味着,高师映像至少要实现两个层面的语言转换:一是,要实现对传统绘画“语言”在当下的创造性建构。按照高师自己的定位,他在还原的过程沒有事先打稿,也沒有亦步亦趋,所以不是临摹,更不是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自我创作,高师映像故意摒弃上述两个方向的取迳,其初心便是要落实到当代普通大众这一视角,再由此出发,去思考如何学习、阐释、接近传统绘画,最终通过屏幕将传统大师的绘画过程推送到大众面前。一是,基于大众审美诉求,将传统绘画中的文人精神普世化,并以此核心来做“语言”转换。高师映像用最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以简洁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情怀,分析、还原传统绘画中的气韵、意境,让寻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透彻了解传统艺术的高深所在,并化高深为平易,最终使艺术大师走出神坛,进入大众审美,使大众共享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当然,高师伏案躬耕数十载,他早已跨越了笔墨的专业性问题,继而开启了研究性的视野,因此,高师映像携中国传统绘画介入大众审美,是时代审美需求与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高度契合。

此为高师映像转化中国传统绘画,介入大众审美的初议部分。

(文/郁龙余)

艺术家简历

高师,四川省民革中山画院院长、四川省温州商会书画院院长、工商管理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传播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阳明学院顾问、光中书院特聘教授。壹美空间创始人、高师讲堂创办人、高师映像创始人、高师茶舍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欣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