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对于违规辅导的行为进行严查,关门的关门,整改的整改,力度空前,虽说依然存在不少的漏网之鱼,但是客观上来说,辅导班的光景已经今非昔比,很多之前赚得盆满钵满的辅导班老板,纷纷开始跳槽改行。

按理说这样的严格举措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大有好处的,大家不用再出于攀比心理硬要自己的孩子去上辅导班了,但是很多家长对此并不认同,反而是对于那些关停的辅导班表示同情,这就非常的让人不可思议,作为消费者,竟然替商家鸣不平,这是哪门子道理?我们不妨试着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孩子不去辅导班,多数情况下就只能在家待着,尤其双休和节假日,这样的情况就会更普遍,那么居家学习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很多的家长是不可能天天在家陪着孩子的,这是其一;
另外即使个别有时间陪孩子的家长,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在学习上辅导不了,在思想行为引领上又无法跟孩子有效沟通,这就导致很多家长焦虑感的陡增,站在这个层面上,许多家长之所以支持辅导班,说白了可能并不只是为了成绩提升,更多的应该是为了眼不见心不烦,虽然花费也不少,但最起码自己不用操心了,实属无奈。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但是我们都清楚,学生负担重的根源在于升学压力,目前中考的升学率大概在五比五,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但同时职业学校和技术类学校的规范性又尚需时日,这就使得双减政策的初衷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匹配,我减了,别人不减,那可能我的孩子就只能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上高中,现实焦虑无法回避。

如果放在十几年前,我们说双减,很多人或许没有太清晰的概念,那个时候不让孩子上个辅导班,甚至都感觉没有面。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治理,不管是学校作业的布置还是校外辅导的规范程度,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对于孩子教育看法的改变。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越来越多了,重视孩子综合素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了。
但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差距,导致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让大家都能普遍接受需要时间,部分家长有异议,有顾虑,有担忧,实属正常。

辅导班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从长远来看,辅导班最终走向消失是必然趋势,这里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客观现实是我们的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未来的学生总体数量从幼儿园开始逐步向小学、初高中辐射,在校生源数量会趋于萎缩。
未来不是没有学上,而是一定会出现学校争抢学生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像以前一样辅导文化课成绩已经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升学没有压力了,倒逼我们必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所有的家长、学生、机构都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去拥抱而不是去抵触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