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销售女王”:公司营收超100亿,不给儿子,反手送给国家

小彭的灿烂 2024-12-22 08:21:37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她被誉为“中国零售女王”,在商界叱咤风云数十载,缔造了一个年营收百亿的商业帝国,可72岁的她却在事业巅峰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自己的企业反手送给了国家。

她的企业遍布全国,尤其在四川省内拥有2700多家分店,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从一名普通售货员到掌舵如此庞大的商业版图,她的奋斗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当外界以为她会将这份事业传承给家人时,她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一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

【从基层到高层的奋斗历程】

曹世如的职业生涯,从一名普通的售货员开始,她出生于1952年家境普通,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能够进入国营商场工作已经是难得的机会。

而曹世如也正是靠着这份踏实肯干的态度,开始了她在红旗商场的漫长职业道路,她20岁时进入红旗商场工作。

这家商场当时是成都本地的一家国营商场,主打日用商品销售,对于一个普通的售货员来说,商场的岗位并不复杂。

每天机械性地整理货品、为顾客打包商品、处理票证,日复一日但曹世如并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

她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决定他的未来,于是在别人敷衍度日的时候,她细致入微地学习着商场的运营规则,默默积累经验。

12年的时间,她从售货员成为班长,再从班长升到科长,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升迁速度谈不上快,可对没有背景、出身普通的曹世如来说,已经是巨大突破。

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自满,而是依旧保持着勤奋的工作态度,她深知一个国营商场的前景正在受到时代大潮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风起云涌,红旗商场也难以避免,民营经济崛起,商品供销体制瓦解,许多国营商场因经营理念落后而举步维艰,红旗商场正是其中之一。

1991年,经过多年的打拼,曹世如终于成为红旗商场批发分公司的经理,但迎接她的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岗位,而是一片烂摊子,这个部门因经营不善欠下了上千万元债务,濒临破产。

当时,红旗商场内部矛盾重重,管理层对未来的改革方向争执不休,许多人都认为,这笔债务是不可能偿还的,商场的未来也基本注定黯淡。

作为新任经理,曹世如没有任何退路,她不抱怨也不退缩,而是带着一丝“拼命”的精神,全力以赴挽救这个濒临绝境的商场。

她敏锐地认识到,商场的困境不是商品的问题,而是品牌和消费者的脱节,红旗商场虽然名义上是本地的“老字号”,但在新兴市场中,几乎没有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扭转困局,曹世如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深耕成都市场,把商场和成都的城市生活深度绑定。

她清楚,红旗商场的转型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批发模式,而是要想办法打入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她逐渐尝试通过市场定位、供应链优化和管理机制改革,让商场恢复活力。

这种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为后来的红旗连锁奠定了根基,但在那时曹世如没有时间去想远景,她能做的只有全力把企业从悬崖边拉回来。

这段历程不仅展示了曹世如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的韧性和魄力,也为红旗连锁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一个更大的转折正在悄然酝酿。

【临危受命,深耕成都市场】

在1990年代初期的经济浪潮中,国营商场普遍面临经营困境,而红旗商场的情况尤为严峻,负债高达千万元的它不仅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甚至连商场的经营模式也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

这一背景下,刚刚担任批发经理的曹世如临危受命,不得不面对这艰难的“第一战”,接手商场时。

曹世如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国营商场的最大问题并不只是资金短缺,而是脱离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红旗商场依旧延续着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依赖批发渠道和固定供销体系,这种模式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显得僵化且无力。

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但商场的服务和产品却无法满足这些变化,而此时的曹世如,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她决定从最基本的方向入手,与消费者重新建立连接。

她将目光牢牢锁定在红旗商场的“本地化优势”上,作为成都的老字号品牌,红旗商场虽然在民营经济崛起的浪潮中被削弱了竞争力,但它仍然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所以只要能让红旗商场重新回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中,商场就有机会扭转局势,为此她大胆地提出了一套针对成都市场的“深耕”计划。

不是快速扩张,而是先在本地站稳脚跟,打造一个真正贴近居民生活的商场品牌,为了实现这一点,曹世如开始了一系列务实且创新的改革。

很快红旗商场便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企业,但如何让红旗商场从一个地方品牌,逐步发展为全国连锁企业,成为她下一步的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正是红旗连锁未来崛起的关键所在。

【创新经营,打造“社区服务超市”】

扭亏为盈的红旗商场在曹世如的带领下逐步站稳了脚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零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商场的模式逐渐显得僵化与落伍。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小型零售商已经开始尝试向便利店的方向转型,这种模式灵活、便捷,能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曹世如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行业趋势,并决心将红旗商场转型为一种全新的零售形态,到2000年,红旗连锁不仅清偿了全部债务,还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

红旗连锁也成为了成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品牌,曹世如也因此获得了“成都便利店女王”的称号。

到2023年,红旗连锁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超过3000家分店,其中2700家分布在四川省内,成为四川省的一大特色品牌。

企业年营收超过百亿元,市值达到80亿元,正式跻身中国零售行业的第一梯队,曹世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的经营智慧,也为零售行业树立了标杆。

就在外界以为曹世如会将红旗连锁的辉煌事业传承给家人时,她却在2024年做出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决定,将企业的控制权交给国家。

根据协议,曹世如及其儿子将手中持有的9392.5万股红旗连锁股份转让给四川商投,并放弃所有表决权。

这意味着,红旗连锁的控股权从曹世如母子转移到了四川国资委,正式成为一家由国资控股的企业。

对于这个决定,外界一片哗然,有人认为,曹世如是在为企业的未来发展铺路,希望通过国资的支持,让红旗连锁走得更稳、更远。

也有人猜测,她是为了避免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维护企业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曹世如坦言,她不希望红旗连锁成为一个家族企业,而更希望它能够以一个更长远的视角,继续为社会服务。

这一抉择并不简单,但却体现了曹世如的大局观与社会责任感,在她的规划中,红旗连锁并不是她个人的成就,而是一个属于员工、消费者和社会的品牌。

她相信,在国资的支持下,红旗连锁将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并以更高的标准服务于大众。

【结语】

从普通售货员到“零售女王”,曹世如用50年的努力,成就了红旗连锁的辉煌,她不仅带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屡创佳绩,还通过个人的抉择,为商业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考。

她的决定,展现了企业家应有的格局与责任感,也让红旗连锁从一个地方品牌成长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的商业符号。

参考资料:

中国商报在2023年12月21日关于《国资接手!曹世如继续担任红旗连锁董事长》的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在2020年6月21日关于《红旗连锁董事长曹世如:20年发展艰辛但快乐,未来或继续在川外扩张》的报道

新浪财经在2024年7月29日关于《“零售女王”曹世如急流勇退交棒国资》的报道

0 阅读:0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