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母”李飞飞:华裔科学家,扬言希望以中国人身份领诺贝尔奖

小彭的灿烂 2024-12-23 03:41:35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如果有一天我能获得诺贝尔奖,我希望我是以中国人的身份登上领奖舞台!”

在当今科技界,李飞飞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她头顶诸多耀眼的光环,是美国多家院士。

而比起这些令人瞩目的头衔和职位,她那句关于诺贝尔奖领奖身份的话语,更让大家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这位早已旅居美国多年的华裔科学家,始终怀揣着对祖国如此深厚的情感?

甚至希望在可能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诺贝尔奖时,以中国人的身份去接受那份荣耀呢?

【生于华夏,赴美逐梦】

1976 年,李飞飞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皆是高学历人才,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则从事教育工作。

在那个年代,尽管国家已经重新恢复了高考,知识分子的待遇也逐步恢复,但“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有残余。

不过,李飞飞的父母却并未受此影响,他们格外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坚信女孩同样能在学业上大放异彩。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以及开放的思想文化逐渐传入国内。

李飞飞一家选择移民美国,而初到美国的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由于语言不通,父母根本无法顺利地与当地人交流,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曾经在国内令人羡慕的工程师、教师职业,在美国却得不到认可,只能无奈沦为无业游民。

后来,父亲为了维持生计,放下了工程师的尊严,去从事修理相机的工作,母亲也找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十分拮据。

那时还未成年的李飞飞,在学校里同样备受欺凌与排挤。

因为她来自中国,说着带有口音的英语,长相也与当地同学有着明显差异,在那个白人为主的环境中,她显得格格不入,时常遭受异样的眼光和不公平的对待。

但李飞飞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她深知唯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现状,所以一边努力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各种零工。

这段艰难的移民初期经历,虽然充满了苦涩,但也磨炼了李飞飞坚韧的意志,让她在后续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即便遇到再多的坎坷,也能凭借着这份坚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一路拼搏,成绩斐然】

1995 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李飞飞成功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这所世界名校。

进入大学后,她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深知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竞争十分激烈,唯有不断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在普林斯顿的时光里,李飞飞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和研究当中。

学校的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探索着物理学领域的奥秘。

也正因她的刻苦钻研与出色表现,毕业之际,诸多世界 500 强企业纷纷向她抛来了高薪邀请,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机会,意味着可以轻松开启一段富足且光鲜的职业生涯。

而李飞飞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拒绝了这些诱人的邀请,选择回到中国西藏。

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藏药相关知识,被其深深吸引,并且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价值。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土地,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年。

这一年里,她从最基础的药理知识学起,一点点深入摸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藏药相关课题的研究当中。

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她也收获颇丰,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后,李飞飞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又返回美国继续深造,去追寻更高的学术目标。

结束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生涯后,李飞飞选择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开启了在电子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的新征程。

在那个时候,人工智能还是一个相对新兴且冷门的领域,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经费紧张,很多研究项目常常因为资金不足而难以顺利开展。

外界对其发展前景也并不看好,认为这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设想,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但李飞飞却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坚信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头扎了进去,决心要在这片未知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她从未想过放弃,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与探索。

终于在不断的钻研与努力下,她在 ImageNet 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 ImageNet 数据库,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尽可能全面地输入其中,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不断 “学习”,去认识世间万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借助这个数据库,可识别的物品数量越来越多,该数据库也逐渐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李飞飞也凭借这一成果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为后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I 领域的璀璨之星】

在人工智能这一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领域中,李飞飞可以说是进行了全方位且深入的探索与钻研。

她所创建的 ImageNet(图片网络),已然成为了当下人脸识别等热门 AI 技术的重要基石。

要知道在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面临着巨大瓶颈,那就是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标注数据集,使得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李飞飞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关键问题,决心打造 ImageNet。

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项目伊始,就遭受了诸多质疑,包括像 Jitendra Malik 教授等在内不少人的反对,毕竟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一旦失败,很可能影响李飞飞拿到终身教职。

但她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和坚定信念,顶住了重重压力,坚持不懈地带领团队为之努力。

历经数年,终于成功建立起了包含使用日常英语标记的1400万张图像,跨越 218000个分类的 ImageNet 数据集。

也为后来“AlexNet 时刻”的到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也让 ImageNet 竞赛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人员角逐算法效果的大舞台。

不仅如此,李飞飞还在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文章。

这些成果对于建立大型机器学习和视觉理解知识库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也使得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推动者……

【以中国人身份领诺奖的心声】

尽管李飞飞多年来一直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且在那里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头顶诸多令人瞩目的院士光环,在顶尖高校和科技巨头企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无论走得多远,她内心深处始终铭记着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根在中国。

这些年,她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亲眼目睹了祖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科技领域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众多科研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一些应用场景上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祖国的这些迅猛发展,让李飞飞深感骄傲与自豪,她深知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希望能够运用它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用自己的力量回报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这份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从未因距离和时间而改变,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厚炽热,成为她内心深处最坚定的情感支撑。

【结语】

李飞飞的经历,就像一部充满励志与温情的奋斗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触动与启示。

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她那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何种成就,都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心。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李飞飞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投身到科研事业当中。

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24-09-09关于《创企涌现、估值暴涨,AI创业大潮正起》的报道

金融界在2024-11-19关于《一位华裔女性,如何掀起AI革命?》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在2018-03-23关于《李飞飞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的报道

0 阅读:118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