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殷商之源,通达商丘。此中原名城,位于睢水北岸,北靠黄河,南接江淮。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深厚。6000年前,燧人氏在此钻木取火,被誉为“火祖故里”。商周时期,这里是殷商祖庭,也是孔子和庄子的故乡,圣贤文脉延续不断。
商丘: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唐朝初年,“商丘”之名出现,因大运河开通,成为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豫东门户”。宋元明清时期,商丘科举兴盛,名人辈出。近代,商丘人开拓进取,陇海铁路使其成为现代交通的新中心。阏伯观星台、燧皇陵、芒砀汉墓群和归德古城墙,皆见证了商丘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日军占领商丘1938年5月,日军为控制陇海线,从徐州北上,于5月28日占领商丘。豫东重镇商丘随即陷入困境。
那时的商丘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日本人拍摄的照片,感受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日军通过涡河上的一座简易浮桥,大摇大摆地进入商丘腹地。
日军坦克被困黄河故道日军一辆坦克陷在黄河故道河滩,另一辆试图救援但不敢靠近。商丘黄河故道西起民权,东至虞城,长134公里,有大片湿地,如巨龙般横卧在豫东平原,被称为“古老的水上长城”。
商丘城外,6名日军抢了一辆牛车,强迫车夫颤抖着驾车。
攻占商丘的日军在城楼上欢呼雀跃,虽看不清表情,但明显流露出得意和嚣张的情绪。
日军在商丘南门城楼上向城外眺望并拍照,昔日繁华的道路如今人烟稀少。
商丘古城的历史与结构日军列队入城,斑驳的城墙静观着这些不速之客。商丘古城呈“城摞城”结构,最上层是归德府古城,建于1511年,周长8公里,底宽30米,高5米。四门八向,分别是宾阳门(东)、垤泽门(西)、拱阳门(南)、拱辰门(北),历经500多年仍保存完好。
商丘城内,日军战斗已结束,他们仍带着军犬,踩着屋顶,肆意摆拍。
商丘东大街的一栋大楼被日军炮火炸剩下一堵墙。
商丘南大街上,日军列队穿过城内,炫耀战绩。
城内日军制高点,两名荷枪日军来回警戒。
日军占领的仓库,据周边环境判断,应是城墙上的某个城楼。
仓库里的轮式山炮和马克沁重机枪因商丘守军撤退时未及时带走,最终被日军缴获。
日军曾在青云南大街设立电话通讯社,该地现在称为“凯旋路”。
商丘阅兵场的变迁商丘校场阅兵式:左侧戴帽为伪军,右侧无帽为日军。昔日练兵之地,如今乌烟瘴气。
商丘城内一名日军少佐得意地展示抢来的各式手表。
南大街上,日军坦克的履带碾过青石路,行人躲避,商户关门。
日军身高对比陇海线上,两名日军站立。左边士兵身高超过未装刺刀的三八大盖(1.63米)。右边士兵更矮,显示当时日军虽矮小却健壮有力。
日军占领时期伪军下乡扫荡1938年,日军占领商丘后拍摄的照片显示,伪军集合准备下乡扫荡,一名日军军官腰挎指挥刀,趾高气扬地在车队前检查。历经八十多年沧桑巨变,那段苦难的时光已远去。但历史教训需铭记:唯有不懈追求卓越与强大,才能守护这份珍贵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