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边战火骤起,藏军则势如破竹,边军饷械匮乏,军无斗志,又因分防多处,兵力益单,衅端一开,防不胜防。
1912年2月12日,大清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交接给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覆灭,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历史进入共和时代。这本应该是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契机,奈何因为当时革命党的妥协,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1916年,袁世凯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悍然称帝,此举遭到全国军民的反对,在蔡锷等拥护共和的将领打击下,袁世凯败亡,并在当年病逝。

袁世凯死后,民国进入军阀混战的阶段,中央权威形同虚设,各地军阀实力派占据一省数州之地,互相攻伐,天下混乱之极。一般中华内部出现问题,周边的野心家就会趁虚而入,这已经成了惯例。作为最擅长“搅屎棍”的大英帝国,又一次抓到了入侵西藏的机会。
1917年9月,英国人策动西藏亲英的地方实力派进攻川边,为提升西藏叛军的战斗力,英国人向叛军提供了5000支步枪、子弹500万发以及少量火炮,并派出军事顾问到叛军中协助指挥。在英国人的调教下,叛军迅速攻占恩达(恩达塘)、宁静(江卡)等地,兵锋直趋川边重镇昌都。昌都是内地沟通西藏的重要枢纽,当年清廷在此布置有重兵,赵尔丰经营川边时,也在此苦心经营,城池高大、城防完备,着实一坚城。

当时四川军阀混战激烈,昌都的川军多数被抽调到四川打内战,以至于昌都城内兵力空虚,只有彭日升所部川军数百人防守,在叛军绝对优势兵力攻击下,昌都于1918年四月十七日陷落,300多名川军将士战死,彭日升被俘,不久死于狱中。而后,叛军大举东进,接连攻陷同普、德格、邓坷、石渠、白玉等县,兵锋直趋巴塘,全川震动,是为第一次川藏之战,也称第一次川藏战争。

直到这个时候,四川境内的军阀才恍然大悟,暂时停止了内战,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命令川军将领刘赞廷率3个营官兵前去抵御叛军,务必要守住巴塘。同时以王政和与朱宪文各率1个团的兵力策应刘赞廷作战,经过川军的顽强抵抗,粉碎了叛军欲攻占巴塘的野心。当年7月,川军与叛军在甘孜血战20多天,双方皆死伤惨重,最终只得沿雅砻江对峙。此后,陈遐龄多次组织川军反攻叛军,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18年八月,双方以实际控制区停火休战,西藏地方政府由此控制了昌都以及邓坷、石渠、德格等地。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没有和民国彻底撕破脸,他们在名义上依旧接受民国政府的统治,这场战争的性质其实就是叛军与川军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