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大会现场,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讲话中79次提到的一个词,传递了关键信息——产业。
傍晚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还透露,省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局。“我们将加强与广大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下一步将积极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在粤发展。”
我们关注到,广东近两年在发展产业上重磅举措频出,亦非常重视资本市场的力量——2025年1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全文共7个方面28条,这是近年来广东首份聚焦资本市场发展的省级文件。
在引导风投创投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强调推动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差异化和风险容忍的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和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鼓励保险资金依法依规扩大股权投资比例,加快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在畅通股权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方面,广东提出,用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创业投资减持“反向挂钩”等退出机制安排。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和S基金等。
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措施》还提出:将吸引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本地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评价。
“这体现出在今年国办1号文发布后,招商模式的最新变革。广东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性带动作用,为各地的招商工作打了个样板,基金招商模式并非终结,而是打法有所调整改变,并非一味的招揽外部成熟的企业。预计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都将由招引外部项目转向培育当地内生产业。”VC投资人王尔(化名)向母基金研究中心分析道。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首次国家层面出台促进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的重要文件。
其中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这对当前业内十分火热的“基金招商”模式无疑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国令783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从去年8月起正式施行,“税收优惠”式、“奖补”式招商引资模式走到了尽头,我国各地的招商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基金招商”模式兴起。
在此过程中,许多地区的政府投资基金越来越强调投资与招商的联动,设立了专门的招商基金,尤其是很多招商型的专项基金。部分引导基金也出现了“招商前置化”、“返投前置化”的现象:如果GP需要申请引导基金的出资,首先需要对接当地的招商部门而非引导基金。只有当招商部门认为机构的储备项目符合当地招商引资的条件,才会通知引导基金对拟设立的基金进行立项并推动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子基金管理机构面临着较大的招商返投压力,甚至也有投资机构成立专门做招商的子公司,以服务于政府投资基金LP的需求。
但部分地方在设立投资基金中出现形式主义、胡乱“内卷”的情况,扎堆热门赛道,投资领域“同质化”,导致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在基金招商中出现了许多同质化与“内卷”的情况,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并不利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此前母基金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圆桌论坛上,苏州相城母基金总经理韦达表示:“我们现在一直提倡鼓励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加大对创新资本的投入,绝不是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把好好的企业迁来迁去。”
“广东的最新举措,将吸引基金投向本地项目纳入招商工作绩效评价,体现出培育本地产业的耐心,也体现出资本招商、基金招商模式的核心: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王尔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虽然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但各地招商需求还在,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发现产业价值方面依旧有着专业优势,未来各地大概率要注重培育内生的产业生态,我们在项目研判、投资赋能等方面依旧有业务机会。”华东地区某VC机构投资总监李易(化名)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我们关注到,广东非常重视创投基金的体制机制完善,尤其是在容错方面:去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简称《条例》”)施行,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全国首个将科技与金融结合设为专章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创新性地提出了设立长周期创投基金、发展耐心资本、拓宽基金退出渠道等一系列新举措。《条例》强调: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我们认为,此类机制的设置十分有必要,有利于更好发挥管理人的投资积极性。在传统国资考核体系中,保值增值是一条红线,这让很多国资投资者产生了“宁可错过,不担过错”的心理,导致很多高风险、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项目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而通过探索构建容错机制与尽职免责制度,在政策上减少了对国资实施高风险投资的束缚,激励创投机构敢于放开拳脚进行前瞻性和高风险的投资,进一步激发创业投资市场活力。
在母基金方面,广东省此前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广东地区的母基金超50家,母基金实际在管规模超5000亿,位列全国第一。
广东也正在持续大手笔发力母基金和创投:去年7月,“粤科发布”25号:“聚焦新质生产力 打造创投新生态”首届峰会暨创投联盟成立大会在粤科金融大厦成功举办。活动现场,超千亿“母基金+子基金+直投基金”基金集群落地,包括9支区域母基金与7支省际协同发展母基金等。
我们认为,广东省落地的基金集群在顶层规划上相当有创新性,我们分析解读如下:
首先,省内区域母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形成省市联动合力,做大做强各地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了省市联动的全省“一盘棋”;
其次,“省际协同发展母基金”的签约,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罕见、具有创新性的举措,跳出了引导基金发展的“属地思维”,形成跨区域发展的合力、省际的协调和联动,更好实现优势互补、要素互补;
同时,直投基金、子基金方面亦有产业方向明确的布局,广东省的“母基金+子基金+直投基金”基金集群真正做到了用“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的合力,带动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的有机协同。
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资本。我们期待,国内将有更多地区设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母基金,真正实现“投早、投小、投科技”,激发创新创业创投活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