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镇,凭借低压电器产业,聚集了正泰、德力西等龙头企业,成为中国“电器之都”,GDP超千亿元,堪称浙江块状经济的标杆。
如今,浙江县域经济面临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的新挑战,有人质疑:在“专精特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浙江还能否诞生下一个柳市这样的超级强镇?
答案是肯定的,但路径将与传统模式大不相同。
柳市的崛起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产业集聚、政策红利与民营活力。上世纪80年代,低压电器需求爆发,柳市家庭作坊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快速形成产业链,政府通过建设专业市场推动规模化。
同时,浙江“藏富于民”的政策环境,让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正泰、德力西等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和品牌建设,最终主导全国市场。
数据显示,柳市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出口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这一模式本质是“草根经济+政府松绑+市场机遇”的共振。

当前浙江强镇的发展逻辑已转向“创新驱动+政策精准扶持”。
特色小镇成为新载体!例如,杭州云栖小镇依托阿里云生态,集聚云计算企业1200余家,年产值超500亿元。诸暨袜艺小镇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一双袜子卖到100美元”的高附加值。
此外,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乡镇注入新动能。义乌依托跨境电商,2022年电商交易额超3900亿元,远超传统小商品市场增速。海宁皮革城通过直播电商,带动本地主播超万人,产业带销量翻倍。
这些案例表明,传统块状经济正通过“数字+”升级为“新块状经济”。
业内人士指出,新强镇的诞生需跨越三重门槛!
产业升级压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成本上升、环保约束。例如,永康五金产业曾因低端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向智能锁具、高端模具转型,研发投入占比从3%提升至8%。
人才短板:乡镇难以吸引高端人才。浙江通过“飞地经济”破解——嘉善在上海建立“科创飞地”,研发在沪、生产在嘉善,2022年引进博士团队12个。
区域竞争加剧:长三角一体化下,江苏、安徽强镇同样发力。例如,苏州昆山周庄镇聚焦传感器产业,产值已超500亿元,与浙江形成正面竞争。

浙江若想再造“柳市神话”,需把握两大方向!
一是深耕细分领域。如台州温岭的泵与电机产业,通过“专精特新”培育,诞生了东音股份等上市公司,占据全球市场份额25%;宁波慈溪的智能家电小镇,聚焦高端小家电,2022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
二是抢占新兴赛道。例如,湖州长兴依托新能源电池产业,引入吉利、天能等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嘉兴平湖则瞄准航空航天,引进中国商飞配套项目,2023年产值增速超30%。
柳市的成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未来的“新柳市”必然诞生于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与全球化视野的交汇点。
浙江若能以政策引导破解人才、技术瓶颈,以市场化机制激活民企活力,“小镇奇迹”仍将续写。正如《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所强调:“一镇一业”不是过去式,而是升级版——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