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超高音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导弹。
目前能把超高音速发挥出来的,也就是导弹,客运飞机可达不到这个速度。
毕竟别说超高音速,目前的技术推动客运飞机,突破五马赫都是痴人说梦。
那么五马赫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如果两个地方的距离是五千公里,一般的客运飞机的速度通常是一小时八百公里,大约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次飞行。
如果以五马赫的速度进行飞行,大约五十分钟就够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枚导弹的速度一旦突破了五马赫,就不要谈什么防御了,根本就防不住。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防御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
比如美国的萨德系统,拦截弹的速度也有八马赫了。
矛和盾的理论在这里也是相适应的,盾的能力增加了,矛的锋利度也必然增加。
这就诞生了超高音速导弹,目标是突破十马赫的速度。
不过到目前为止能够成功试射超高音速导弹的国家,也没几个。
但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导弹在空气中飞行,速度越快,那么和空气摩擦就越激烈,导弹上被摩擦出来的温度也就越高。
这个时候,就需要隔热材料进行隔热。
要知道飞行器在大气层以六马赫的速度飞行,表面的温度就已经达到了五百度,如果突破十马赫,进入到超高速领域,导弹表面温度攀升不是翻一倍,而是好几倍,达到数千度的高温。
那么耐高温材料会必然出现,可到这里问题又出现了。
抗高温材料往往是一些高熔点,以及高氧化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阻隔电磁信号的传播。
(注:电磁信号越强说明材料的导电能力越好,但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抗高温差)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解的麻烦,美国长久以来就无法突破这个难题。
这个时候,要在这个问题上死磕材料,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矛盾就摆在哪里。
所以就需要另辟思路,中国发明了复合型材料。
简单的说一层防高温,一层传递电磁信号,这个思路简直是妙不可言。
当然到底是几层,谁也不知道。
目前公开的资料,也就这么点,材料是怎么做的,也就只能猜了。
那么今天就围绕着超高音速,以及超高音速的使用到的材料来说一说。
先说一个小知识。马赫数和音速不是一个概念。
音速是什么?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而且会因为介质的不同,状态的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海的空气中,温度每升高一度,音波传播的速度就会在一小时内增加两公里左右。
这是音速的特点。
再来看看马赫数。
马赫数指的是飞行器本身的飞行速度和音速的比,所以马赫数并不是一个速度,而是一个比值。
比如0.8马赫,代表的含义就是0.8倍的音速,而这个数值被叫做亚音速。
0.8马赫到1.2马赫,就是0.8倍音速到1.2倍音速,这个阶段被叫做跨音速。
超音速的武器,至少需要突破五马赫数。
超过五马赫的飞行速度,还有三个阶段的划分。
比如五到十马赫,被叫做高超音速,十到二十五马赫被叫做高—超高音速,而大于二十五马赫就被叫做超—超高音速。
说道这里,需要提醒一下,被叫做超高音速,往往指的是突破十马赫数的两个阶段,高超音速是五马赫到十马赫的速度。
同样的字,放的前后顺序不一样,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
而高超音速导弹,就指的是突破五马赫的导弹,如今高超音速导弹已经开始在十马赫以上进行争夺了。
那么高超音速导弹,仅仅指的是突破速度的限制吗?不是的。
高超音速的概念,是在1933年的时候,被一位奥地利科学家提出来的。
他在他的著作《火箭飞行技术》中,这么描述了一下火箭飞机。
飞行器想要摆脱地球的束缚,就需要达到一定级别的速度,为了让火箭飞机轻松达到这个速度。
可以先用火箭将速度拔高到距离地面七十公里的地方,并让飞行器达到一个速度,然后利用重力和空气升力的交界线,做打水漂的动作。
这样飞行器就会达到十马赫的速度,从而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攀升到两万公里以上。
这条轨迹也被叫做桑格尔弹道。
所以超高音速武器,不仅要有突破十马赫的速度,它的轨迹也很特殊,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条抛物线,而是一条不断跳跃呈波形前进的轨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弹道导弹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二十马赫,但不能称之为超音速武器的原因。
因为弹道导弹说到底飞行的轨迹就是一条抛物线。
它在发射和爬升阶段的火箭推进非常容易的被捕捉到,早期的预警系统就可以通过红外线成像,来判断导弹的发射,找到它的发射地点,甚至判断出飞行方向和弹道路线。
所以弹道导弹完全是依靠速度这股蛮力来突破对方防御的。
而超音速武器,不仅具备高速度,运动轨迹也难以琢磨。
以桑格尔弹道为依托研发出来的超音速导弹,被叫做助推滑翔型导弹。
整个导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火箭发动机为主要部件的助推器,另一部分是滑翔器。
最有意思的是,当火箭发动机将导弹送到一定高度,并赋予它一定速度之后,火箭发动机就会和滑翔器进行分离。
而整个滑翔器是没有动力的,依托上桑格尔弹道,持续增加速度。
当然滑翔器部分必要战斗部和导航系统是有的。
如今又发展出了另一种高超音速导弹类型,这种类型被叫做吸气式超燃冲压型。
这种超高音速导弹,同样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助推器发生作用,将导弹推到一定高度,让导弹具备一定速度。
然后助推器和导弹分离,导弹随后再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导弹是一体的,那么同样的威力,个头会比一般的导弹小上一半。
体积小一半,这对目前的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有着致命的诱惑,这就意味着可以装载更多的内置导弹。
这是未来超高音速导弹发展的趋势。
但任何东西一旦涉及到发动机,那么难度上升可就不是一两个台阶那么简单了。
所以这两款超高音速导弹,有着不同的目标。
助推滑翔式的目标是突破十马赫,可以沿着大气层进行不断跳跃,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任务。
当然了,助推滑翔式不是只有给导弹使用的,应用到航天飞机上也是可以的。
比如美国计划研发的高超音速航天飞机,就是在到达一定高度和速度之后,走桑格尔弹道,进行跳跃,从三十五公里的高度,攀升到六十公里的高度,每一次跳跃的高度甚至可以达到四百公里。
(在这里说明一下,类似的还有钱学森弹道,这个运动轨迹目前也就中国掌握了,其他国家到是想,但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
而吸气式超燃冲压型就是以突破六马赫为目标。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就开始研发起了相关技术,在这项技术中,他们曾经研发出了飞行速度达到一小时六千公里的冷飞行器。
到了1986年的时候,美国才启动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当时的项目是为了空天飞机的计划而设立的。
不过研究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吸气式超燃冲压型上文中就已经提到了,这种类型的导弹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冲过六马赫。
为什么是六马赫而不是五马赫呢?
因为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一旦超过六马赫,它的成本不仅会翻倍增加,最主要的是性能还会下降,比刚刚突破五马赫的此类导弹的生存率还低。
花了更多的钱,性能不提高也就罢了,还下降,这就尴尬了。
所以此类型导弹,最难的是如何突破六马赫,还能提高性能。
超高音速导弹的难点在超高音速,很长一段时间里,走在最前边的是美国和苏联。
比如美国研发的X—43超高音速验证机,在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连续打破了最高飞行速度纪录。
飞行的速度一度接近十马赫。
那么他们成功了吗?
只是速度上有所突破而已。
在文章的开头说道过,随着飞行器高超音速的飞行,温度会显著攀升。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防高温涂层,因为本身材料的原因,让电磁波无法进行沟通。
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飞行器高速飞行,还会产生另一个状况。
高速飞行,尤其是超高音速飞行,激波的反应会更加的强烈,这就会导致和飞行器接触的空气发生分解和电离。
这个时候,在飞行器的表面就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和涂层之间就产生了干扰,这就会导致飞行器的精确度下降。
美国在八十年代设计的X—51一直处于失败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激波产的混合气体让精确度下降。
所以精确控制是这一款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最大难点。
那么想要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外来的信号加以控制,但问题是隔热层阻碍了电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