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卡脖子还送钱?三大中企豪掷870亿买美国阉割版AI芯片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2025-04-25 09:00:24

2025 年 4 月 24 日,一则消息在科技和财经圈炸开了锅:据多家媒体报道,字、腾等这三大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英伟达的H20 AI 加速卡被美国禁售之前,正全力抢购该产品。它们集中采购了大约 100 万块 H20,要求英伟达在 5 月底前全部交付,这批订单总价值估算超过 120 亿美元,合计人民币870亿元,足够三大厂未来一年使用。

而美国商务部已严控包括 H20 在内的 AI 芯片对华出口,必须申请新许可证,预计二季度 英伟达 和 AMD 分别会因此损失 55 亿美元和 8 亿美元。在当下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三大中企如此大规模地将千亿订单送给美国企业,不禁让人疑惑:被卡脖子了为何还不选国产?中企为何选择 H20?

H20 的优势:物美价廉解燃眉之急

英伟达 H20 虽然被称为 "阉割版" 产品,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 AI 领域,算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需要大量的 AI 加速卡来支撑大模型训练、数据处理等业务。H20 虽然在某些性能上可能不如更高端的产品,但它胜在价格相对低廉,且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的业务需求。

对于三大互联网巨头来说,它们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快速推出和优化 AI 相关产品和服务,比如更智能的推荐算法、更精准的大模型应用等。而 H20 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算力支持,帮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此外,H20 的生态系统成熟,与企业现有的技术架构兼容性强,这也减少了企业的技术适配成本和时间成本。

国产 AI芯片的现状:成长中的差距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中国没有自己的 AI 芯片吗?当然不是。近年来,中国在 AI 芯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涌现出了华为昇腾、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华为昇腾的 Atlas 系列芯片在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寒武纪的芯片在终端设备和云端都有布局;壁仞科技的产品也在不断研发和测试中。然而,与英伟达的相比,国产芯片在算力、能效比、生态系统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生态系统方面,英伟达拥有成熟的 CUDA 编程模型和丰富的软件支持,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开源库和工具进行开发,而国产 AI芯片的生态系统还在建设中,开发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开发环境。此外,在制程工艺上,国内半导体制造企业的先进制程能力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产AI芯片的性能提升。

美国封锁下的风险:饮鸩止渴的隐患

首先,三大中企此次大规模采购 H20,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算力需求的问题,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是长期的战略,不会因为一次订单就轻易改变,而且只会越来越严格。此次美国商务部严控 H20、AMD MI308 等产品的对华出口,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如果未来美国进一步加强管制,限制甚至禁止这些产品的出口,那么依赖 H20 的企业将面临算力短缺的困境,可能会对其 AI 业务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选择 H20 可能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而国产AI芯片在性能和生态上的不足,使得企业不得不暂时依赖国外产品。然而,这种短期行为可能会牺牲长期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如果企业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就会缺乏研发和投入国产技术的动力,导致国产 AI芯片产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国产芯片的破局之路:虽难但必须前行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需要加强协同合作,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终端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只有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力,才能提高国产芯片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国产芯片企业来说,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同时,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建设,积极与开发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开放的开发平台,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丰富软件生态。

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国内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定制化开发产品,提高产品的适配性和竞争力。

国产芯片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包容。消费者和企业在选择产品时,不能仅仅从短期利益出发,只考虑性能和价格,还要考虑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长远发展。在国产产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国产 芯片 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其在市场中不断成长和完善。

对此,大家怎么看?

6 阅读:1403
评论列表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简介:一个具有灵魂的作者,网罗科技最前沿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