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一群特殊的“车模”成了全场焦点——它们不是传统的美女帅哥,而是能挥手、对话甚至“蹲下休息”的人形机器人。小鹏汽车展台上,身高178cm、体重70kg的AI机器人Iron首次公开亮相,不仅与观众握手互动,还因“累到蹲下”的拟人化动作登上热搜。一位网友评论:“以前看车模养眼,现在看机器人长见识,小鹏这款比宇树的‘舞王’还能打!”
小鹏的Iron机器人并非突然横空出世。早在2020年,小鹏就收购四足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逐步向人形机器人领域渗透。2024年11月,Iron正式发布,全身62个主动自由度、15个手部可动关节、720°环境感知能力,搭配自研的3000T算力图灵AI芯片,让它既能像人类一样灵活抓取零件“打螺丝”,又能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实现自然对话。目前,Iron已在小鹏工厂承担搬运、分拣任务,甚至参与P7+车型的组装。
小鹏并非唯一押注人形机器人的车企。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宇树H1等产品早已入局,但为何网友对小鹏Iron的评价“不亚于宇树”?
从技术路径看,宇树的H1以运动控制见长,凭借春晚舞台的流畅舞姿出圈,日租金高达万元;而小鹏Iron更强调“具身智能”,即视觉、语言、动作的全链路协同。例如,Iron的AI鹰眼系统能识别复杂指令,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在工厂环境中自主调整任务优先级,这种“类人思考”的能力被何小鹏称为“接近自动驾驶L2初阶,目标是L3级商业化”。
车展现场,宇树机器人作为深蓝汽车的“AI员工”与观众握手,智元机器人则为上喆汽车担任讲解员。相比之下,Iron的工业属性更突出——它的双手1:1复刻人类尺寸,触觉反馈精度足以拧紧汽车螺丝,而宇树H1的强项在于舞蹈动作的精准控制。网友调侃:“一个能歌善舞,一个能搬能装,车企这是要把机器人卷成‘六边形战士’?”
何小鹏曾将人形机器人分为L1-L5五个等级,直言当前行业整体处于L2阶段,而小鹏的目标是2026年量产L3级机器人,实现“手眼脑协同”。这一野心背后,是车企对技术复用的精准考量——自动驾驶的感知算法、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工业制造的运动控制,均可迁移至机器人研发。例如,Iron的端到端大模型与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共享数据训练框架,这种“跨界输血”让Iron的学习效率远超单一赛道玩家。
反观宇树,其优势在于硬件迭代速度。H1从春晚登台到车展导览仅用了4个月,但主要场景仍集中在展示与娱乐。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宇树像‘技术极客’,追求极致性能;小鹏则更看重商业化落地,从工厂到4S店,Iron的每一步都瞄准降本增效。”
尽管车展上的机器人赚足眼球,但质疑声同样存在。周鸿祎在参观小鹏展台时抛出“灵魂拷问”:“机器人格斗大赛,你们参加吗?”何小鹏的回答很务实:“先扎根工业,再谈家庭。” 这背后是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现实挑战:成本高昂(当前市场售价普遍超200万美元)、维护复杂、家庭场景安全性要求严苛。
不过,巨头们的投入仍在加码。特斯拉计划将Optimus成本压至2万美元,小鹏则通过工厂实训积累数据,推动Iron向L4级“自成长智能”进化。何小鹏预测,只有当机器人达到L4级(仅需轻微监督),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上海车展的机器人热潮,折射出汽车产业与AI融合的深层变革。小鹏Iron与宇树H1的同台竞技,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比拼,更是“实用派”与“表演派”的路线之争。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值得期待的是——当机器人从展台走进生活,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能拥有一台“既能修车又能陪聊”的钢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