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一条来自韩媒的爆炸性消息震动全球产业链:中国正式向韩国企业发出警告,若向美国国防企业出口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将面临“断供制裁”。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的又一记重拳——过去十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等中国企业实施高端芯片、光刻机断供,如今,中国以稀土为筹码展开精准反击。
稀土是什么?它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和手机屏幕的“隐形血液”,更是隐身战机、制导导弹、卫星通信的核心材料。中国这一招,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咽喉”,甚至让荷兰光刻机的生产也岌岌可危。这场博弈背后,是一场关于“工业命脉”的终极较量。
稀土不是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像调味品一样,微量添加就能让材料性能飙升:钕铁硼磁体让导弹精准制导,镝元素确保喷气发动机耐高温,钇涂层让F-35战机隐身……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而美国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这种不对称的依赖,让稀土从工业原料一跃成为地缘政治的“战略核弹”。
中国的反击早有伏笔。2023年,中国将镓、锗纳入出口管制,直接导致美国雷神公司雷达产能腰斩;2025年4月,中国再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亮红灯”,要求出口企业必须申请许可证,且审批流程长达数月。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立刻跳脚——每架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而正在研发的第六代战机F-47需求翻倍,若断供,生产线可能瘫痪。
韩国成了这场博弈的关键变量。三星的显示器、LG的电池、现代的电动车……这些产品大量使用中国稀土,却又被美国国防承包商采购用于军工生产。中国此次直接向韩国电力设备、航空航天等企业发函警告,等于封死了“曲线援美”的通道。
他们嘴上说“正在核实”,实则如坐针毡。若服从中国禁令,可能得罪美国;若阳奉阴违,则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韩国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而本土根本没有加工能力。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要求韩国站队,一边自己也在偷偷囤货:五角大楼号称有500吨战略储备,但2024年进口的稀土中仍有83.7%来自中国,重稀土依存度高达97%。
美国并非没有稀土矿。加州芒廷帕斯矿储量丰富,但问题出在产业链——开采出的矿石需运到中国加工,因为美国缺乏“稀土串级萃取”技术,产品纯度比中国低两个数量级。拜登政府曾砸重金扶持澳大利亚Lynas公司,但其加工成本是中国3倍,且环保争议不断。
更致命的是时间。专家估算,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至少需20年,而F-47项目已进入关键期。五角大楼报告显示,若中国全面断供,美国153种主战装备中87%将面临零部件短缺。难怪俄媒嘲讽:“美国就像举着牌子问哪里能买到磁铁”。
西方的自救行动充满黑色幽默。美国鼓励从废旧手机中回收稀土,但军工级纯度要求让这种“垃圾淘金”沦为笑谈;欧盟试图开发格陵兰岛矿产,却遭环保组织强烈抵制。
中国的底牌远不止出口管制。2023年,稀土萃取技术被列入禁止出口目录,这意味着即使美国找到矿源,没有中国技术也无法提纯。与此同时,中国加速稀土应用升级:江西的钇基隐身涂料工厂、内蒙古的永磁电机产业园……全产业链布局让中国从“卖矿石”转向“卖技术”,甚至“定标准”。
这场稀土博弈,本质是工业文明时代“资源主权”的觉醒。过去,中国出口稀土曾被称为“黄金卖了白菜价”;如今,通过技术+资源的双壁垒,中国正将稀土转化为战略筹码。而对全球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警示: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任何“卡脖子”都会触发连环效应——荷兰ASML的光刻机需要稀土电机,台积电的芯片需要稀土抛光剂……中国这一拳,打中的不仅是美国军工,更是整个西方科技霸权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有霉国的盟友都要禁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