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探索为什么重要?八旬老院士不辍研究让人敬佩

晨凯看国际 2023-05-07 05:21:02

01

40岁,50 岁,60 岁……总有人说这个年龄已经太老了,不能再做某个职业,而没人关心这个人是谁,能做什么。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B站发布的关于“如何快速变老”宣传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片中,中国科技馆原馆长、80岁的王渝生教授鼓励大家给心灵松松绑,想说的话就说,想去的地方就去,想见的人就见,想做的事就做,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和年轻划清界限。

确实,对于真正想做出成就的人来说,年龄不值一提。

02

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常说,“我到了60岁才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中国人对海洋的开发,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正所谓“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从海洋中求生存,是历来就有的。

不过这些活动,都是在海洋表面,而汪品先院士关注的是几千米下的深海。他主要研究南海,通过下潜到海底、在海底打钻,就可以推算出南海的季风演变、海底的生物群聚落。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深海呢?

王院士说,中国要想开发南海,就必须对南海地质有深入了解。南海石油的发现,就跟深海研究有关。我们从科学上把南海研究透了,国家主权就立住了脚,这对于南海归属问题意义重大。

但是,我国的深海研究,起步就比西方晚了30年。

1960年,汪品先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加入学校刚筹建的海洋地质系,当时条件格外艰苦,学校连个小舢板都没有,海洋研究只是一纸空谈。

在简陋的条件下,汪品先和同事对海底表层泥土进行采样,研究沙子里的海洋微体化石,写了一本《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

70年代,汪品先还在研究从几十米深的浅海里打上来的石头。但早在1968年,美国人就已经领头在四大洋到处打钻研究深海。“我们直到1978年出国考察,才知道国外都在研究深海,非常吃惊”。

直到1985年前后,我国才成立了中国大洋钻探的组织着手研究深海。但刚开始很少有一手数据,只能用国外科学家调查的数据搞研究,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有一条专业的大洋钻探科研船“决心号”, 想要搞深海钻探,必须加入他们的“大洋钻探计划”才有上船搞科研的名额。一直到1997年,我们国家才终于通过了申请,真正开始做深海研究。

1999年2月,汪品先63岁,终于登上了“决心号”。

这次航行,最重要的是在南沙打了一口深钻的井,这也是至今南沙唯一的科学深钻井。通过这次深钻,我们终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南海。后来在南海的石油勘探,也多亏了这次航线的钻探结果。从这之后,我们有了中国南海的一手资料,再也不用研究别人的资料了。

虽然落后了30年,但我们追赶的很快。现在大洋钻探有三条大腿,分别是美国、欧洲、日本,他们都有自己的大洋钻探船。现在,中国人自己的深海钻探船马上就要建好了。

03

现在87岁的汪品先日常有两项工作。一是继续做大洋钻探,另一个就是做海洋知识科普。他变身B站UP主@汪品先院士 讲“世界上有海怪吗?”“海水的温度有多高?”“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扁”等问题,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

评论区里,有人因他的作品找到人生目标:“想像汪老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海洋事业。”也有人慕名而来:“不愧是我爱的‘小破站’,这种‘明星’值得追!”

像汪院士一样的UP主在B站还有不少, UP主@蒲慕明院士 带领大家涉足神经科学领域;UP主@欧阳自远院士 和网友们一起探索浩瀚的太空;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揭示物理奥秘……

年龄增长并不可怕,反而是一种难得的生命体验。只要我们保持思想开放,对世界保持兴趣和好奇心,老当益壮也不在话下。

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的一个好方法是看纪录片。

近日,B站举办了第二届纪录片开放周,对外开放《地球脉动》《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人生一串》等3572部优质纪录片作品,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围观吧!

#80岁老馆长教你保持年轻的秘诀#

0 阅读:8

晨凯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