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输掉新能源未来的?

晨凯看国际 2023-06-10 05:09:08

如果没什意外的话, 2022年全球汽车出口榜单上, 中国应该是仅次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

大家可能会说了,一个世界第二有啥可骄傲的?

要知道,2022年日本的汽车出口量约为350万辆,比2021年下降了15%,而中国的汽车出口量约310万辆,比2021年增长了55%,要是按这个趋势发展的话,没准儿2023年中国就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功臣就是新能源汽车,2022年中国累计出口新能源车100万台,仅11月就达了15万,同比增长91%。

在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排行榜上,比亚迪以1863500辆的成绩力压特斯拉,远超后者50多万辆,剩下的第二梯队里,中国品牌也占据了大半个江山,而日本那边已经跌出了二十名开外,显然跟中国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其实,日本的新能源技术不但起步比早,拥有的相关专利也非常多,但如今的日本汽车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瓜分,未来也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那这一期的问题就来了,明明是“电池技术上的王者”,日本又是怎么输掉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呢?

01

实际上日本在电动汽车领域,提前抢跑了30多年。

早在1977年的时候,日本通产省就定下了个小目标,要在1986年量产20万辆电动汽车,结果日本断断续续搞了十几年,始终没办法突破铅酸电池的续航上限,所以当年的小目标也一直没能实现。

到了1995年,全球进入移动智能时代,锂电池的技术和市场也开始呈几何倍的增长。

聪明的日本人很快就把主攻方向转移到了锂电池技术上,1997年还组建了一个研发联盟,专门攻坚锂电池的电力存储技术。

很快,日本的索尼、松下就把锂电池玩的明明白白,后来还一度垄断了从隔离层、电解液,再到正负极材料的生产加工环节。

可以说,当年日本在动力电池领域,那是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是对手,别说中韩在日本电池面前是个弟弟,就连美国也追不上日本那风骚的脚步。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今天中国的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技术上排名世界第一,但实际上,它的创业团队出自日本TDK集团的下属新能源公司ATL。

而马斯克在特斯拉的创业之初,也是不远万里跑到日本,请日企帮忙生产锂电池。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在电池领域一直是种霸服的存在,后来之所以走下神坛,主要还是日本人的小心思太多,算计来算计去,最终把自己给算进去了。

1997年是电池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一场金融风暴让全球电池价格暴跌,为了自保,日本先是加速退出镍镉电池市场,留出来的空白则被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厂商迅速填补。

随后,在锂电池领域,日本又迎来了一个强劲对手——全知全能的宇宙泡菜国。

1998年,日本锂电池占据全球90%以上份额,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手机和笔记本市场,韩国人看了眼红,忍不住开始入局锂电池。

而中国这边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随后便依靠完整的本土供应链和低廉的劳动成本,也开始跟日本在锂电池领域抢夺市场。

于是,在2002-2011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锂电池市场的份额从11.2%增长到了33%,而日本则从65.3%下降到了34%,只比中国多一个百分点。

一年后,日本仅有的这点优势也被中国超越,锂电池市场也由一家独大的局面变成中日韩三足鼎立,企业利润也开始急速下滑。

可以说,中国在科技圈一直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一旦中国企业突破科技封锁,那必然会把利润奇高的产品打成白菜价。

所以日本在面对中国这种碾压级别的选手时,只能无奈放手,唯一的出路就是另选赛道,转而重点押注燃料电池方向,也就是现在的氢能源技术。

当然,日本之所以选择氢能源发展方向,也有自己的深思熟虑:一是因为他们在该领研究多年,有非常丰富的技术积累;

二是从理论上讲,氢可以用水电解获得,等于原材料不受限制,这一点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诱惑非常大。

于是,日本在2010年到2015年间投入了近530亿日元,用于研发氢能源电池,后来觉得还不过瘾,又在2017年公布了“基本氢能战略”,就是要用氢气替代化石燃料。

为了在新赛道上占据绝对的上风,日本干脆把氢能源发展提高到了国家的层面。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日本的氢能源技术不仅赢在了起跑线上,还迅掌握了3万多项专利,差不多占到全球的83%。

大家要知道,华为的5G技术专利只占全球的20%,就已经为企业带来近百亿的收入。而丰田一家企业就拿到氢能源专利的48%,全日本加起来的专利数量已经实现全球垄断,这对日本来说简直就是抓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超级老母鸡,未来即便日本不生产一辆汽车,也能靠收租赚得盆满钵满。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小心思太细腻了,他们举全国之力死磕氢能源专利,为的就是掌握足够的卡脖子技术,好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疯狂割韭菜。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并不会按照物理理论和理想环境去运行,电解水制氢是个好想法,但上限技术一直没突破,成本还远超化石燃料的能量转化,直到现在全世界也只有不到5%的氢来自电解水。

也就是说,日本辛辛苦苦搞得氢能源,结果还是要依靠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才能大量生产,而且氢气这个东西又极不稳定,不光运输成本高,建设和维护加氢站也是个天价。

据统计,建一个加氢站的投资成本需要4.5亿日元,差不多是加油站的5倍,除此之外,每年还要承担4000-5000万日元的运营成本,而且这玩意儿跟充电站一个德行,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完全就是个亏本买卖。

面对这么高昂的成本,一个日本哪儿吃得消?他们一共建了150个加氢站就撑不下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老百姓拿脚投票,更是不会购买氢能源车。

折腾好几年,日本的氢能源车销量始终惨淡,2021年售出氢能源车2464辆,2022年增长了50%,但也只有不到4000辆。

这就是个负反馈,车企收不回成本,就没能力升级技术扩大再生产,而市场看不到希望,也就没人购买氢能源车、投资加氢站,等于日本手握一把王炸,却找不到出牌的机会,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

2022年,倔强的日本人终于发现事情不对了,于是雷诺、日产、三菱计划在5年内投资200亿欧元,联合研发电动汽车技术。

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早把锂电池市场给占了,全球动力电池的十强中中国企业占了7个,市场份额达到了60%,而日本只有松下一家入围,市场份额还不到10%。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说日本还咋玩?

02

纵观日本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个国家很喜欢“赌”国运,近代因为“赌”对了几次,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因为“赌”国运,日本又在二战中被打回了原型。

日本当初把赌注全押在氢能源上面,就是太想通过垄断上游来割下游的韭菜,用专利利润来填补技术上的成本。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几十年商业积累都是这么干的,一旦占据产业优势,日本企业就会迅速打穿整个产业链,然后再榨干下游企业的每一滴油水,甚至会以技术优势为大棒,教育那些不听话的邻居。

比如2019年,韩国就慰安妇赔偿问题再次向日本发难,结果日本马上出台反制措施,禁止向韩国出口的三类OLED材料,结果韩国的面板和半导体生产马上陷入困境。

要知道,在显示面板和半导体的原材料领域,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它的信越化学,胜高两大巨头,牢牢掌控着世界芯片的核心供应链。

日本对韩国的两大优势产业进行精准打击,就是将产业优势转化到了国家优势,只要卡住对方关键产业的脖子,那就掌握了国际社交的话语权。

所以大家对日本没什么好感是原因的,他们的套路太深、太隐秘,在众多关键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垄断优势,几十年玩下来,日本的产品虽然退出了终端市场,但依然把控制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利润更是大的惊人。

日本在新‬能源‬领域布局,也是沿用了这个思路,假如全球开始普及氢能源电池技术,那日本即便不生产一辆车,仅凭都专利费也能躺赢个几代人。

不过,这个世界可不会跟你聊原则,一旦涉及到巨大利益的时候,国家的力量就开始主动出手了。

以前在传统能源汽车领域,日本汽车销量再高,那也有美国、中国、韩国、欧洲的一席之地。可到了氢能源领域,那就是日本一家独霸的状态了,所以不管是谁,也不可能放任日本氢能源技术做大。

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可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等到物联网普及后,汽车也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收集社会大数据的重要一环,如果该领域的完全被日本掌握,那整个亚太都没办法睡个安稳觉。

所以中美在发展锂电池技术上难得一致了一回,两国不仅全力扶植自己的国产品牌,同时也做好了氢能源电池的技术储备。

对于大国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技术二选一,小孩子才做选择题,什么锂电、氢电我都要,只要其中的一项技术能跑通,那就利用自己庞大的市场体量扶植企业快速跟进,等到其他国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里的蛋糕早就被抢的差不多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十几年前,中国政府就开始补贴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等到特斯拉开始跑马圈地的时候,中国的比亚迪等一众电动车企业迅速做出反应,随后又在关键技术上反超了对方。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世界第一,电池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线上。

而日本的氢能源车在缺乏国际市场的支持下,发展极其缓慢,每年的销售量只能以千为计,而同期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却达到了300多万辆,两者相较,胜负已分。

日本之所以在新能源市场上完败,只能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们原本以为掌握了绝对的技术垄断就能收割全球,但耐不住别人不跟你玩啊,国际市场打不开,本土市场又小的可怜,日本的氢能源车只能沦为国人自嗨的高端玩具。

等到日本再想换回赛道奋起追赶时,蓦然回首,已是沧海桑田,纯电汽车的坐席上早已没了日本的位置。

说到底,还是国家的体量决定发展的上限,如果你的市场足够大,就有足够空间去尝试不同的发展模式。

这就好比大企业可以一次性投入十个甚至几十个创新项目,只要其中一个跑出来,那就是百倍甚至千倍的回报。而一家小公司能做的,就把所有资金全部集中到一个方向,一旦下错注,那基本就到了破产清盘的地步。

虽然日本国力不弱,但它的本土市场太小了,即便“赌”赢了一两次,但终究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

可以说,全球在新能源路线的发展方向上,即“分胜负,也决生死”,一场赌局下来,日本输得一塌糊涂。

此文完

0 阅读:228

晨凯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