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隆重召开,在开幕仪式上,毛主席在万众瞩目中登上讲台,拿起话筒。就当所有人洗耳恭听主席的致辞时,他那锋利的眼光从全场扫过,然后侧头询问周总理:“我怎么没看到海东同志?海东同志不来,我们的会议就不要开始。”这位海东同志到底是谁?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值得毛主席虚席以待呢?
这位同志就是徐海东,开国授勋十大将中最没有存在感和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位老革命。1955年9月27日,一向节俭朴素的中南海铺开了红地毯,少有人造访的怀仁堂被鲜花和丝带装点一新,工作人员忙碌的脚步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因为就在今天上午,毛主席要在这里,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将领们授勋,奠定新中国军级制度的根基。悦耳的礼炮声中,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依次走上领奖台,徐海东排在第十二个,被毛主席亲自授予了大将军衔,在大将中排位第二。
参与今天授勋的将军们一个个军容整齐,容光焕发,只有徐海东看起来有些虚弱,当他低头由毛主席亲自带上勋章之后,昂首挺胸,行了一个端正的军礼。其实这位将军不上战场不带兵,已经休养十余年了,可以说抗日战争后半程,以及整个解放战争,那么一个将星辈出虎将云集的时代,他都不曾参与,十多年宝刀未老,他一直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度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度搬移到大连治疗。在也正因为他的履历如此坎坷,当看到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二的时候,年轻的后生们不免有些怀疑。他到底有什么功绩?
仔细说起来,徐海东任大将第二当之无愧,要不是他伤病发作远离战场十余年,十大元帅没准儿都要重新排序。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黄金时期,一直在国民革命军中效力的徐海东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面接受党的思想教育的同时,一面参与北伐战争磨练自己。徐海东作战骁勇,常常不惧生死,身先士卒,很快就在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被蒋介石注意到,还盛赞他是个了不起的军人。时间来到1927年,国共关系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铁蹄下分崩离析,危难关头徐海东选择党组织,连夜逃离上海,回到家乡,为了躲避国军的搜捕,在砖窑厂的掩盖下发展当地群众,扩大红色力量。
各地土地革命相继爆发后,徐海东投身工农红军,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级到了红二十五军军长,并且三次率兵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围攻。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转移,开启漫漫长征路,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先行,为了保障红军主力,曾经四次击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极端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灵活机动,硬生生在重重包围中挤出一条血路来!
1936年秋季,为了促成红一、二、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徐海东又一次率兵猛攻会宁,从国民党的虎口夺食,彻底扫清会宁周边的威胁,为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提供了必要的场合。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徐海东,会宁会师就不会那么顺利。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徐海东部整编入新四军,他带着一颗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心转战到山西战场上,多次粉碎大后方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当地百姓的安全。就在徐海东意气风发,将要在抗日战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多年打仗积攒的旧伤支撑不住发作了出来,在战场上病倒了。
从此之后,一代将军卸甲,英雄缠绵病榻,徐海东只能在大后方辗转各地求医治疗,到1955年授勋的时候,他已经离开军队整整14年。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劳苦功高。毛主席对这位老同志十分信重和爱护,即便他远离军队这么多年,主席还是喜欢咨询他的意见,听他对于军队改革的见解,有时候利用这双局外人的眼睛往往更能看清楚很多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没有实权,在军队体系中没有参与任何斗争两袖清风的人,也没有逃过一些人的针对。
所以在196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即,秘书处的人照例把参会名单送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主席戴着老花镜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一个一个找过去,却没有找到徐海东的名字。“怎么没有海东同志啊?”主席问来人。对方有些尴尬地低下头,虽然没有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不行,”毛主席很快明白了,他指示道:“必须要把徐海东同志的名字加上去,请周总理亲自邀请他。”近些年毛主席也是多病缠身,很多事情都不能顾及,难得他如此重视,工作人员不敢疏忽,立刻把指示传达到了周总理那里。
周总理和徐海东也是多年的老战友了,他说起这件事,徐海东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他的重视,立刻精神抖擞地站起来,撑着身子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请党中央放心,请毛主席放心,到时候我一定去,走着不行爬着也要去!”4月1日,九届人大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毛主席站在讲台上,努力环规一周也没有看到徐海东的身影。于是他急切地问道:“海东同志还没有来吗?他不来,我们的会议不开始。”话音刚落,会议厅角落里突然有人站起来,声如洪钟地回复:“主席!我到了!”
原来徐海东早早就到了,只是因为低调随便坐在一个角落里,毛主席看到他之后两眼放光,让工作人员赶紧把他的座位挪到前排。可惜,如此功勋卓著又谦逊的老将军,在第二年也就是1970年的3月25日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