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如毒蛇般,对受害者进行肆意的侮辱和诋毁,极尽恶毒之能事,撕咬着他们滴血的心。
6月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多平台发布关于武汉被撞学生事件不当言论的治理公告》。起因于一位伤心欲绝的母亲杨女士,面对网暴的二次打击,坠楼身亡。
6月4日,江歌妈妈江秋莲回应捐出全部赔偿:“我是一个叛逆老妈,不会被任何人道德绑架。”这位悲情的母亲,同样遭遇过网暴者的谩骂和无底线的侮辱。
还有,6月2日,被网暴的“婚纱照女孩”当事人被迫在微博上作出回应;登珠峰被救女子因不肯支付全部费用,被网暴。6月5日救人者谢如祥发声:“不要再提这件事了,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1、针对女性的恶意
包括针对女性外表、装扮的语言暴力,在歧视、挑剔、物化女性的话语体系背后,潜藏着明确的指向,这背后是畸形的女性凝视。
像前面提到的,点评镜头里杨女士的容貌、穿搭,“化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一番后才赶了过来”“这位妈妈是想成为网红吗”“三天换了两双香奈儿的鞋子,换了两套黑色套装,应该不差钱。”……
难道非得蓬头垢面吗?!这些说辞的背后,其实潜藏着一种暗示:家长并不悲痛,她还有时间化妆,她还在乎自己的相貌。这种评论简直是无厘头,甚至刻薄和冷血。
“红发女孩”事件恐怕很多人还没忘记。2022年,95后女生郑灵华在被保送研究生,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向病床上的爷爷报喜。本是可喜可贺的事,不想在网上却引来铺天盖地的谩骂与侮辱,只因她一头粉红色的头发。
被网暴者捏造成有违公序良俗的“坏女人”,被贴上“不正经人”“妖精”“红毛怪”的标签,更有甚者,据此造谣“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娶了小女生”,还有视频配上“专升本考上浙大后爷爷哭了”的字幕,借机推销专升本培训课。
再往前,还有杭州的吴女士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只因她穿了漂亮的碎花短裙和高跟鞋,就被认为“一看就不老实”。
在纷纷扰扰的舆论场中,诋毁女性,不仅成了网暴者的靶子,更是吸引关注的流量密码。
2、发泄私愤
网友以虚拟的身份游弋于网络社会,身披“符号化”“匿名性”的外衣,自由地发表观点。其中,就有一些人毫无责任意识——他们以道德、正义之名,在各大网站发起群体性的、非理性的、持续性的言语攻击。
网暴者往往以“执法者”自视,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想当然地以自己的道德标准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对错,按个人的好恶讨罚当事人。更甚至于,游离于事件本身,只为解一时口舌之快,发泄心中的愤懑。
说话条理清晰、言行举止得当,这些教养和体面竟然成了“原罪”。当镜头下的杨女士被恶意地解读为“根本不爱孩子”“想要借机成为网红”“只看重钱,谋取巨额赔偿”……网暴的伤害成指数级增长。
一方面,网暴对个人的伤害已不容置疑。无情的指责和谩骂,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尊严和隐私,更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焦虑、抑郁、自杀。
另一方面,从公共层面看,这种舆论偏转,也是一种社会公害。它破坏了社会原本的和谐与团结,它是在消磨人们对生命和同情的感知,留下的只有冷漠、麻木。
3、流量至上的利益
此外,“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等传播逻辑的盛行,也助长了极端情绪化表达的网络暴力。
网暴看似是无序和无目的的,实则是一种有组织和有利益驱动的行为。
有的网络大V利用自身影响力,刻意歪曲事实,发布恶毒言论,以博取流量点击来获得商业利益者,因为流量可以转化为广告收入、电商佣金、付费内容订阅等收益来源,从而提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变现。
还有的刻意迎合某些人的极端化情绪,通过不实的指责吸引粉丝的关注,获得巨额流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直播带货或商业炒作获利,简直把网暴当成了流量密码。
从公开信息来看,网暴者有不少是粉丝数量众多的网络大V、网红。比如,网名“鄂有正能量”的大V拥有125万粉丝,发文直言杨女士是“嫌赔偿少了,想多要点赔偿,不值得同情”。
正如珠峰救人者谢如祥所言,“有些网络自媒体为了流量真没有底线。似乎是打抱不平,实际是为了吃当事人的人血馒头。”
甚至一些社交平台为了赚取流量和眼球,而与网暴者达成默契乃至合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网络暴力可以提高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流量,从而提高平台的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进而提高平台的估值。
现实生活里,在网暴事件中,一些施暴者往往会全身而退,只留下受害人承受压力、公众无可奈何。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拒绝网络暴力,对网暴行为说“不”!
网暴背后:恶毒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