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推进核心区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起点。精心写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司法当作为!东城法院积极发挥北京法院涉文化领域审判特色人才高地作用,打造“和合·中轴”法院文化品牌,法官们深入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将司法履职与中轴保护深度融合。
京法网事推出“中轴线上的‘背包法官’”系列故事,捕捉他们背着国徽“打卡”中轴的超燃“枫”景,讲述他们以司法之力守护中轴线文脉传承和民生福祉的真实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法官如何通过调解消弭兄妹隔阂,打开心墙,在老城保护过程中平衡好“保护”与“人本”。
“你要腾退别带上我,这是我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我可不搬!再说这墙也不是我拆的,别来找我!”法院调解室里,70多岁的陈大爷情绪激动地对妹妹说。
“我愿意为了保护老城风貌退租,又没让你搬,你激动什么?”妹妹见哥哥油盐不进,也是气得手发抖。
“房子你住了这么多年我都没说啥,墙不是你拆的还有谁?法官,请您判他快把墙砌回来,把我的房子还给我!”妹妹哭起来,拉着法官的手说。
拆掉的墙
“咱们都别急,慢慢说,身体重要!”法官张亚婷一边安抚着双方情绪,一边梳理着案件。这起案件的当事人陈氏兄妹,上世纪七十年代分别承租了中轴线北端钟鼓楼附近相邻的两间公房。因妹妹长期未使用,两间房屋中间的隔断墙也被拆除,哥哥多年来将两间房屋一并使用。
为促进老城保护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东城区启动街区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项目。妹妹积极响应,愿意将自己承租的房屋退租并腾退,手续已经办完了,但是由于两间房屋的隔断墙已经拆除,且哥哥占用着房屋不归还,导致无法顺利交回。眼看腾退期还有1个月就截止了,妹妹又气又急,将哥哥告上法庭。刚立上案,她就给法官打电话,希望能抓紧开庭。
考虑到原被告是兄妹,且腾退期不等人,法官决定先行调解,争取以最快速度化解纠纷。但是,将兄妹俩约到法院后,任凭调解员如何沟通,两人都不肯让步。哥哥坚决否认隔断墙是自己拆的,不同意花钱砌墙。
“你条件好不需要这旧房子,可我需要。你心里早已没有了这个家,你还认我这个哥哥吗?”
说着说着,哥哥哽咽着红了眼圈。
打开心墙
看到老人眼中的泪光,法官张亚婷敏锐地察觉到,哥哥的执念,也许不在那一面拆掉的墙,而在这么多年缺失的兄妹情。或许可以从破碎的亲情修复入手,打开调解突破口。
“陈大爷,您兄妹俩曾经在这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吧?是不是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法官问。
兄妹俩陷入了回忆,气氛缓和起来。
“陈大爷,我理解您的心情,您对老房有感情,舍不得搬走。”法官趁热打铁道:“您妹妹现在想为老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这周围环境会越来越好,您住着也更舒心不是?”
“大娘,现在腾退期就要到了,这墙要不咱自己砌上?”法官继续说。
“行,我来砌!” 妹妹痛快答应了。
“那我也答应了!”哥哥也松了口。
矛盾说开了,兄妹俩聊着家长里短,一起离开了法院。
隔天,法官接到了妹妹的电话。“感谢法官!我不仅找回了房子,还找回了哥哥。但现在还有个问题,这墙我该砌在哪呢?什么位置、什么高度我也不懂呀,别到时候因为这墙不行耽误事儿啊!”
墙砌上了
考虑到妹妹最终目的是要把房屋交还给负责腾退工作的部门,为了避免后续产生新的问题,法官联系了案涉公房管理单位了解情况,并带着助理来到现场,实地勘验了隔断墙的具体位置。
第二次调解定在了房屋附近的法院驻街道诉调对接工作站。在法院协调下,公房管理单位也派员参与,表示隔断墙的具体位置由他们来确定。各方面理顺了,调解协议顺利签署。
陈大爷揣着调解协议,开口道:“得空你就回来看看,你永远是我妹,这儿永远是你的家。”
“好!”妹妹的眼圈一下子红了。
“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这么爱哭?等这一片都收拾好了,咱一踮脚,就看见这中轴的好景观了,那叫一个舒坦!”大爷笑着说。
“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保护好传统街区,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法官张亚婷说:“老城保护的本质不是‘驱离人群以保存砖瓦’,而是寻找‘保护’与‘人本’的最大公约数,让老城成为‘有温度的历史’。”
供稿:东城法院
摄影:姚峥
制图:宋治国
编辑:杨晨晖 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