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的是屋瓦,解的是“心墙”

京法网事 2025-02-07 21:08:44

作为民事法官,我们时常面对的是邻里间的纷争与矛盾。这些案件虽小,却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的冲突。近日,我承办了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这起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六尺巷”工作法——“听、辨、劝、借、让、和”在化解邻里纠纷中的独特魅力。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家族与邻居吴氏因宅基地发生争讼,张英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劝家人退让,邻居也随之让出三尺,形成了“六尺巷”。这一典故蕴含着“礼让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和处世理念。2015年,当地人民法院总结提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并广泛推广,在调解矛盾纠纷方面成效显著。

房屋改建,互不相让

原告老赵与被告老李是同村村民,两家东西毗邻而居,本应和睦相处,最近却因老赵家要建院墙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几年前,老李在建房时,出于对房屋结构的考虑,对双方屋墙之间的缝隙进行了砌砖填补,并在双方屋顶之间铺设了石棉瓦,以便排水。然而,这一举动却为今日纠纷埋下了伏笔。

如今,老赵家计划将旧房的南房改建为院墙,希望老李能拆除用于填补缝隙的砖石和石棉瓦,以便施工。然而,这一请求却遭到了老李的拒绝。双方多次沟通交涉,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老赵家的院门建设也就只能搁置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纠纷非但没有化解,反而矛盾愈积愈深、愈演愈烈。无奈之下,老赵以排除妨害为由,将老李起诉至法院,要求老李立即拆除双方屋顶之间的石棉瓦和屋墙缝隙之间的砖石,并不得再阻碍施工。

“听辨”相融,剖析矛盾

翻阅卷宗时,看着双方厚厚的证据材料,我便感到这是一个不好啃的“硬骨头”。果然,在开庭时,我的判断得到了印证:

“法官,我的建房批示早就下来了,北房也都建好了,现在就差南边的大门,结果他家就是不让我建,还过来阻挠我施工,我真是没办法了才起诉他。”

“法官,我也觉得委屈啊。两家屋墙之间的地界本来都属于我家的宅基地范围,我前几年盖房的时候都已经往后退了,但他这次要盖东墙还要往我这边占。我就是去他家跟他沟通,他就报警说我私闯民宅。我跟他真是没法沟通了。”

“你把石棉瓦都搭我家屋顶你还有理了!”

“当时还不是为了防雨,搭石棉瓦对你没好处吗?!”

……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引导各自表达意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起排除妨害纠纷不只是拆除石棉瓦、缝隙砖石那么简单,核心问题是涉及宅基地界线的确认、邻里关系的修复以及法律效果的实现。

细思片刻,我决定暂时休庭,转战现场勘查。

“劝借”互补,疏解症结

现场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复杂。双方房屋紧密相连,屋墙间砖石和屋顶的石棉瓦位置较为棘手不说,屋墙间隔从北到南也并非同等的距离,双方对界线如何确定互不退让,也对乡镇土地主管部门的测绘打点记录持有异议。

图为法官勘验现场,主持双方调解达成宅基地边界,箭头部分为双方争议的案涉砖石和石棉瓦

“牵牛要牵牛鼻子”,经过仔细剖析案情,我决定试着从解决双方的宅基地边界入手。确定了工作思路后,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我邀请了村干部到场见证。

我首先为双方讲述了“张吴礼让”的六尺巷典故,并从发扬新时代六尺巷精神的角度出发,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调解,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宅基地界线的确认,从情理的角度阐述了邻里和睦的重要性。

“法律是严肃的,但人心是温暖的。法律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让邻里之间成为仇人。如果双方都能各退一步,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拉着双方的手说道。

“让和”共生,冰释前嫌

经过耐心调解,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我开始引导他们共同确定边界线,并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先确定好双方宅基地最南端的东西分界后,在其他部位共同维持现状。

而就在确认好边界之后,其余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在我们的劝说下,老李主动提出可以拆除石棉瓦和缝隙内的砖石,确保老赵能够顺利施工;老赵也表示,只要老李同意,拆除石棉瓦、砖石的费用自己愿意承担。

看着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我心里这口气总算松了下来。就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之后,当天老赵就找了工人,在法院和村委会的见证下,顺利拆除了石棉瓦和砖石。老赵兴奋地说:“谢谢法官,等开春我家就能动工了,您可算解了我一块心病!”

而一旁的老李也欣然接受了这一结果。他直言,“六尺巷”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对法院的处理心服口服。

图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工人正在现场拆除石棉瓦和砖石

从上午开庭到转战现场勘查,从耐心调解到顺利拆除,我们用了不到七个小时就成功化解了双方矛盾。当我和书记员从村里出来时,夕阳已洒满了余晖。

尽管天气寒冷,但我们心里却热乎乎的,尤其是回想起最后老赵和老李开心的笑容,我就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

拆的是屋瓦,解的是“心墙”。通过这起案件的审理,我也真切感受到,“六尺巷”工作法不仅仅是一种调解技巧,更是一种处理群众关系的智慧。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双方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让法律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最温暖的依靠,这不仅是法官的职责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所在。

供稿:延庆法院

编辑:王宇阳 刘宇航

审核:张磊

0 阅读:9

京法网事

简介:权威发布北京法院审判信息、司法动态,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