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宣布:公务员专业,亮相!

茂材聊教育 2024-09-22 03:47:56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近期启动了名为“公务员能力与素养”的微专业招生计划。

该微专业紧密依托学院内汉语言文学这一国家级一流专业的优势资源,紧密对接公务员招录考试的核心知识要求与能力建设标准,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微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公务员考试大数据分析、领导力培养、申论写作、行政思维与行政能力提升、公务员面试技巧与沟通,以及模拟面试与角色扮演等六大核心模块,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此微专业学习周期为两年,共计需修满16个学分,学费设定为1600元。

教学团队由文学院与政法学院的资深教师,以及外部特邀专家共同组成,确保教学质量与实用性。学生成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积累足够学分后,将获得由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以资证明其在公务员能力与素养方面的专业训练成果。

“考公热”带动“公务员”专业热

微专业,作为一种聚焦于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而设计的核心课程组合,虽被赋予“专业”称谓,却并不构成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也不授予学位。它通过灵活且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能够在选定的领域内获得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随着近年来“考公热”现象的兴起,为了提升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众多高校纷纷响应,设立了针对“公务员”的微专业。其中,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2023年推出的“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通过全面传授公务员及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选拔所需的关键知识,一经曝光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与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并非始于近年。早在2020年,黑龙江大学便先行一步,设立了“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其目标在于培育能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中胜任行政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此后,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扬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湖北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陆续推出了各自与“公务员”相关的微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于提升公务员职业能力的需求。

"公务员"微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及以上的在校本科生;其学制灵活,设有1年或2年的学习周期;学分要求则介于10至20个之间,具体视学校安排而定;而学费标准普遍以每学分约100元来计算。

该微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广泛涵盖了行政管理基础、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申论技巧、公文写作规范、公务员面试准备等内容,并深入至公共政策分析、公务员沟通技巧与规范表达、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维护等领域。

鉴于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的趋势,一些高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入了智慧政府与大数据治理的课程;扬州大学则增设了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治理与智能决策等新兴课程;湖北大学也不例外,提供了大数据与现代办公技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技能等选修课程,作为"公务员"微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以适应新时代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需求。

公务员招录20大热门专业

谈及开设“公务员”微专业的原因,部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都直言不讳地表示——为满足各专业广大毕业生的考公考编需求。

自2020年起国考连续扩招,2024年计划招录人数(3.96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约占计划招录总人数的66%。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愈发偏向于稳定性和编制内的工作。依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所披露的数据,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尚未落实就业去向(包括仍在求职及选择暂时不就业者)的群体中,有1/4的学生正积极备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准备考公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五年内翻了一番多。

根据中公教育的统计,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23.6万人)、北京(21.1万人)、河南(15.3万人)、山东(14.6万人)、四川(13.1万人)。

但论招录竞争激烈程度,西藏、北京、贵州、宁夏、陕西等省份则排名靠前。各省平均竞争比也达到65.87:1,相当于每66个人竞争1个岗位。

“考公热”带火的不只有微专业,还有“二学位”。

根据中公教育的统计,2024国考对经济类、财政学、金融类、计算机类、财会类和法学类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招录人数均上万;本科招录50大热门专业也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财政学类、经济学类、计算机类、金融学类等专业。

由于很多岗位报考设有专业门槛,一些致力于考公的学生毕业后就选择读一个工商管理类、财政学类、经济学类等专业的“二学位”,让自己在报考公务员时有更多选择。

或许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麦可思研究注意到,近几年高校增设的较多的“二学位”专业中,就包括属于公务员岗位招录热门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

“公务员”专业,怎么开?

不过在“考公”热潮下,高校到底应不应该开设“公务员”专业?网络上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并存。

认同这种做法的人认为,高校开设这类微专业不仅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与动辄几千上万的考公培训班相比,它还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教学。质疑的声音认为,要警惕高校沦为考公培训机构。

这样说来,或许争议的核心并不在公务员专业该不该开,而是应该怎么开。

如果这个微专业开设的目的仅是帮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务员应试技巧,拿高分,那很难不让人把它与“考公培训班”挂钩。这显然也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相悖。

我们观察到,这些高校所设立的“公务员”微专业课程,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学生。课程设计不仅聚焦于公务员考试的实际策略与技巧,还广泛涵盖了公务员制度解析、国家与地方治理机制、以及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应用知识等多个维度。

通过这样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公务员职位的考试标准及职责范围,还能够根据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更理性地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走向公务员这一职业道路,从而有效防止部分学生因盲目跟风而陷入“考公”热潮。此模式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更承担起了为学生提供职业前瞻教育的重要角色。

因此,可以说,“公务员”微专业的设立不仅实现了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众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微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项重要成果与价值体现。

0 阅读:272
评论列表
  • 2024-09-22 19:07

    高校就样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就业才是重点!

茂材聊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