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回阿登纳,跟着镜头感受一下的壕气

德系車迷誌 2024-12-21 17:58:49

之前曾介绍过Mercedes-Benz 300车系的发展脉络,各位应该已经对这台车有了一个较为概括性的了解。此次拜访广东老爷车协会,咱们通过镜头,感受一下这台Mercedes-Benz在二战后开发的第一代旗舰车型,详细地感受一下当时德国总理Konrad Adenauger(康拉德·阿登纳)最喜爱的座驾究竟有多舒服,才能让这些政坛翘楚们如此迷恋。

图:五六十年代Mercedes的顶豪车族,如果换到今天,此情此景大概就是一排“历代Maybach”。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要,座车肯定要比自己开车多,那就意味着,后排的乘坐舒适性会倍受重视。因此,小编“一开波”就直奔右后座位而去,W186的车门打开方式不同于其它汽车,是通过旋转门把手解锁打开车门(像门锁),而不是拉开或者按的方式解锁打开,而这种设计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顶级豪华车的开门方式是很有讲究的,旋转门把手能方便随行人员优雅地开门。

当打开车门后,门板内饰设计十分豪华,虽然没有现代那么多所谓的高科技,但真正的豪华又岂能是科技产品可以替代的呢?豪华体现在选材用料上,科技配置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但如果没有“锦”、只关注了“花”,又何以敢以“豪华”自居呢?

由实木打造出窗台,并且中间还镶嵌有一个带有盖子的烟灰盒,这个工艺并不是现代冲压或铸造饰板可比拟的。选用的木头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出现开裂之类的现象。除此之外,门板上还有专门设计的手枕位置。并有绒布包裹,里面还有大量的海绵,使其手感非常柔软舒适。在手枕斜下方还有一个储物箱,而这个储物箱则是用真皮包裹,并且空间还不小。

图:实木窗台上,还加了个烟灰缸,现在的人已经理解不了这个设计、甚至会认为“设计师脑袋进水才会如此突兀地放置烟灰缸”,但不好意思,烟灰缸放在这里,后排的老板刚好可以很自然地伸直手弹烟灰、人机工学设计可谓是周全,起码这个设计师一定是吸烟人士。

图:如果没有出色的工艺水平,估计谁也不敢轻易把烟灰缸放到这个开门即可见的位置,只需要看看那个70多年前的铰接位做工就明白了。虽然不深不大,但应付一两根中小号雪茄还是可以的。

图:同样门内把手也是通过算转方式打开;当年的手摇车窗到现在依然非常丝滑,当然这离不开车主的悉心照顾。

再看会后排座椅,虽然不是使用全真皮包裹的座椅,但是不会有所谓的廉价感觉。地板上用毛毯铺盖,让小编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把鞋子脱了才进入车内。视觉上以为其后排腿部空间会有点小了,但是当真的坐进去,才会发现其实一点都不用担心。

后排座椅的舒适度,给人一种极大的震撼,对比现在那些新势力电池车标榜的“大沙发”后排座椅,和它根本没有可比性,坐上去后,其柔软程度就像整个人会陷入进去。就算因为天气炎热,但是车内后排舒适程度让人真的不想下车。

图:视觉上饱满霸气,做上去柔软且不失支撑力,丝绒面料即使暴晒后也不热,冬天更具有储热放热能力。今天很多电池车企都高喊自己“比奔驰豪华”,或者先看看别人70多年什么水平,自己现在干出来的追得上70年前的水平吗?小编不是跪了起不来,只是看得清楚什么叫“差距”而已。

图:这地毯踩上去十分舒服,果然是旗舰车型。

从后座下来之后,怎么说也要体验一下驾驶位的感受。打开司机车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硕大的方向盘,以及由实木打造的仪表台。而这辆Mercedes 300选配了自动档,所以在方向盘柱上有档位显示,在当时,民用车采用怀档设计才是主流,反而地波除了属于跑车外,普通轿车上才是另类设计,这跟今天是反的。

除了怀档外,方向盘支柱上并没有其它的操作杆。雨刮、灯光这两个功能的操作是在仪表下方的按钮中,而且还是镀铬件为主。而且这辆车已经有空调系统了,注意空调系统不是特指冷气系统,那时候还没有(普及)车载冷气系统。这辆车搭配的是只有生风和暖风功能的空调系统,外部空气通过发动机散热系统加热后,被导入车内调节车内温度。在夏季则通过车窗上的导风窗设计,将车外的风导入车内,从而降低车内温度。

图:前排内饰看起来简约大气,两张座椅也是十分舒服。

图:前车门内同样有专门的扶手枕的设计;不过门把手和车窗摇臂的位置和后门不一样。

图:抛光金属饰条很难经受岁月的洗礼,都历经70多年了,略显陈旧也正常,除非经过按新车标准的翻新。

图:这个就是空调出风口,只有暖风,没有冷气,冷气一直到尾期的W189才有可以选配配置而不是标配,那套冷气系统索价不菲。

图:从档位显示就能看出,P档之后的“0”就是空档;“3”的意思是可三个档位来回跳、“1”就是锁定在1档;而倒档在最后的位置,和现在自动档车型的布局大不相同。

图:左边一边显示的是水温,另外一个显示什么有没有车迷朋友知道?不像今天大家都统一了使用英文,当年的Mercedes上很多都用德文标示,“OEL”就是英文的“Oil”,P是啥?不言而喻了吧。

图:Tank不是坦克,是油箱。旁边的AMP,翻译过来叫安培。

图:空气调节的开启关闭按钮,以及暖风温度的控制拨片。

图:仪表台上“300”字样的标志在Mercedes各款车型上都很常见;副驾驶位还有一个手套箱,不过实木配金属的氛围感确实很有气势。

图:前排座椅虽然不能前后调节,只能通过调节靠背来获得合适的坐姿,毕竟老板车,可以理解,而且Driving Position也没有那些丹拿、劳斯莱斯般憋屈,Mercedes的设计师对司机还是蛮友好的。

后尾箱的空间十分巨大,毕竟300是一辆F级车型,比现在大多数的F级轿车都要大。就算已经放下了一条全尺寸备胎,后尾箱的空间也足够让一个成年人躺下。这真的不是过分夸大来说,而是真的有这个空间。

图:后背箱空间十分巨大,空说无凭,请看图片,你想放多少条“咸鱼”?

图:简易的换胎工具就放在备胎旁边,相比起BMW 501将工具放在发动机舱的做法,Mercedes会合理许多。

可惜的是这类老爷车在国内没有路权,不能上路行驶。没有体验到W186行驶之后的舒适性,更别说体验其动力性能了,这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遗憾吧。不过,还是能打开发动机舱盖欣赏一下当年放在这辆庞然巨物里面的大“心脏”。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岁月,发动机舱出现一定程度的锈蚀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这台巨大的发动机在凸轮轴盖上凸起的三叉星标志尤为夺目,其次就是凸起的点火顺序标识。在空滤下的两个化油器都刻有凸起的“Solex”标志,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配置。凭借着这副引擎,W186是当时德国最快的汽车之一,甚至一些当时的跑车都不一定能够追得上它。

图:这辆车的发动机不只是能看,还真的能发动起来,只是没有场地不能让它跑起来;对了发动机机舱盖,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打开,原因是在两边分别都有一个锁止机构。

图:车内的暖风就是通过这里导入驾驶,这两条管路分列于引擎舱两侧上部,有独立的风机、独立控制的阀门。“这不是很热?”是的,当年包括Mercedes在内的绝大部分欧洲车企,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考虑重点是“在西欧地区范围内使用”,它们可不会过多地考虑什么“全球化”,欧洲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十几度,要什么冷气呢?

图:循环球式转向机构在Mercedes里服役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近年才基本全换成齿轮齿棒式,那时候连助力方向盘都是一项选配配置。

图:雨刮电机就是这么直白地放在外面,而且还没有所谓的速度调节功能。

图:有车迷知道这是Bosch博世提供的哪一个部件吗?

能有机会静态体验到W186已经知足了,但不能驾驶它一下还是留有遗憾。十分好奇其行驶过程中车内的舒适度,以及动态表现会如何。

作为一款已经超过70年历史的顶级豪华车,它继承了二战前的Mercedes 770的盛誉和衣钵,也是二战后Daimler-Benz全新开发的车型,其凭借着极高的造车造诣而享誉全球政坛,成为那个时代政要、富商们争相购买的车款,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佳话,而且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为德国在二战中为欧洲各国带来的苦难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起码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层面能平复一些,加上美国马歇尔计划起到的调和作用,才形成了二战后西方阵营的高度和谐气氛。

0 阅读:10

德系車迷誌

简介:关注我吧!